許多投資者買賣股票喜歡跟風,尤其想跟“機構操盤手”套近乎,期望從“機構操盤手”處得到炒股信息而短期發財,這是中小散戶在炒股中經常遇到的思想誤區。
思路誤區:過分迷信機構、莊家或主力,一味相信主力操盤手的行為。
實例:前些年公開審判的中科案庭審中披露和勾勒出了以呂梁為首的一伙莊家在炒作ST康達爾的一些細節,為我們了解莊家、了解操盤手如何在股市中翻云覆雨提供了詳實材料。
莊家準備炒作康達爾的想法最早產生于1998年,當年該股的控股大戶是朱煥良。據說,朱當時通過上千個私人賬戶,掌控了康達爾公司八成左右的流通股,成交價應在9元/股,盡管掌握了大量流通籌碼,但朱煥良當時并未發財,反而特地跑到北京找呂梁助其解套。
分析:真是奇怪了!康達爾1998年股價已上漲到20~24元一帶,股價已經上漲了兩倍多,應該可以放心大膽地出貨,何有套牢尋求別人相助之說。
如果不是報道錯誤的話,我們從這個“坐莊”過程中發現,有以下幾點與廣大投資者常見思路有沖突:
莊家介入個股的時間很長。朱煥良自1997年6月以前以9元左右的成本在康達爾上建了80%的倉后,按其說法始終被套,不能全身而退。到1998年后與呂梁合作編造虛假炒作題材,瘋狂構造非法資金鏈進行融資炒作康達爾,股價到達最高點84元時是2000年2月的事了。這個事實與許多投資者自認為莊家快進快出,做波段行情完全不符。
事實上,主力有計劃地建倉,結合大趨勢行情的起伏進行洗盤和拉升,到逐步減磅平倉,其間要花費少則數十個月,多則幾年的漫長歲月,并非是投資者想象的那么簡單。可以這么說,凡是有組織、有計劃準備賺大錢的主力在對個股建倉——洗盤——拉升——出貨,均需要一段很長的周期,并非是這些主力耐心特別好,而是他們實在難出貨。既然這樣,中小散戶想跟莊必需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有這樣一份決心、信心和耐心,如急功近利、浮躁的話,勸君還是少打聽莊家消息,少接觸操盤手為妙!
股價上升并不意味著莊家已經獲利!機構要建倉并非很難,只要有耐心,并且市場較為低迷的話,要收集低價籌碼是一件較為容易的事,問題出在莊家收集好了以后必須要采取拉升的方法才能獲利,而且拉升的幅度要足夠大,拉升后的價格遠離于成本區才能保證有足夠空間讓其出貨,區區一二元的價差是很難使主力徹底獲利平倉的。
事實上,拉升股價是需要花費很大成本的;一方面成交量需要有效放大,以吸引外圍資金介入;另一方面股價上臺階后還需要莊家用大量資金去守護住高企的股價,使其不被短線或跟風的參與者獲利兌現的拋盤所打壓。有時候主力還會在盤中利用大盤股指的起伏主動性地實施洗盤計劃,在洗盤過程中不排除有低拋高買的行為出現,以期把一批跟風者嚇出來,為今后大幅拉升或盤升作準備,因此拉升和洗盤大大地提高了主力的成本。此外,許多主力莊家建倉和拉升股價的大量資金并非原來自有的,而是高息借貸所得,這些炒作股票的資金是有成本的,有的成本還不小。
如本案披露的融資54億元炒作康達爾,融資利率大多在7%~16%之間。這就是說股價上漲一到二個10%的漲停板還不夠主力莊家的融資利率。要能獲利,主力莊家必須扣除洗盤、拉升和融資所花費的基礎成本。于是我們也就能夠理解朱煥良何以在股價高企時也需要求助所謂的高手呂梁為其解套之秘。
正確理念:有計劃的主力炒作將會有一個很長的時間周期,主力要獲利必須將股價拉升到一個非常可觀的高度才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