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股市現狀?目前中國股市還有沒有投資價值?
1990年12月,我國建立了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20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在拓寬融資渠道、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分散市場風險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支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平臺。
目前,A股市場已有2535家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位居全球前3位。國有控股或參股的重要骨干企業基本都已成為上市公司,國有資產增值效應明顯,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有力推動民營企業按公眾公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借助資本市場的平臺,大量代表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自主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現代金融體系,提升了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推動了我國金融業向現代金融體系的轉變。資本市場集聚社會資金,充實企業資本,為國家經濟發展籌集了數萬億元的長期資金,增強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歷史來看,每當A股持續下挫、市場信心低迷的時候,停發新股的呼聲就會不絕于耳。這表明了在公眾的心目中,持續擴容帶來的供求關系改變,與股市低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最近的幾年,中國IPO市場一直占據全球首位。這導致在市場增量資金不足的背景下,A股市場面臨著較大的供求壓力。2012年以來,在市場環境不佳等因素的作用下,整個市場的融資節奏明顯慢于去年。同處變幻不定的國際經濟形勢,A股市場位居全球股市跌幅榜的前列,與中國股市自身發展中的先天不足不無關系。
我國資本市場結構不夠合理、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約束機制不強、市場運行的體制和機制還存在“短板”,都需要資本市場自身作出相應的完善和調整。A股市場的持續低迷,可以視為這種調整和改革的“陣痛”。資本市場的成熟和完善必將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如何建立起適合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市場體系,實現A股市場自身的健康發展,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同樣,如何理性地面對變革,也考驗著每一個投資者的智慧。
從基本面分析,中國股市的現狀是A股市場持續走弱,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歐美經濟形勢依舊嚴峻,國內經濟面臨轉型和周期調整。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多重因素影響,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出現下滑。當《華夏時報》記者在8月上旬、中旬分別對社保基金管理人、保險機構、財務公司、券商資管、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目前A股市場的二十余家機構投資者展開調查時,聽到最多的是,他們對股票投資的失望、沮喪。從201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來看,在公布業績預告的139家央企上市公司中,半年報業績預減、略減、續虧和首虧的達到94家,整體預減比例高達67.6%。此外,36家央企上市公司公布的2012年業績快報顯示,有19家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52.8%。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經過歷時數年以持續下跌形式進行的估值回歸,A股的估值泡沫在不斷擠出。比如,2001年,上證綜指處在2100點位時,滬深股市的市盈率在六七十倍左右,估值泡沫不言而喻;而目前的2100點水平,滬深股市的平均動態市盈率僅12倍左右,還低于2005年6月6日上證綜指998點時的19倍。因此僅就估值角度來說,目前很多行業具有長期投資價值,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已經超過了國債利率。
市場分析人士對中國股市現狀的看法是,以6124點為代表的2007年的高點實際上是過去20年以投資驅動增長模式宣告結束的一個標志,2008年底至2009年8月初的小牛市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回光返照”的體現,而2009年8月以來市場不斷回落,則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掙扎與新的經濟增長點模糊的集中體現,市場持續回落更多地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變化趨勢的憂慮。令價值投資者欣慰的是,目前A股市場市盈率處于低點,整個股市的估值基礎在夯實,股市走勢與企業盈利的關聯度越來越高。相信隨著相關制度的完善,中國股市在成為“自主創新的發動機、產業升級的推進器”的同時,也將成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國民財富的聚寶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