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通常以哪個因素決定買入哪只認股權證?結果是十居其九以成交量為最后的決定依據。在實施莊家制的情況下,由于發行人要為認股權證提供流動量,所以投資者已不用擔心沽不出的問題,成交量已不是一個關鍵的考慮。
筆者并不反對投資者以成交量來挑選認股權證。只是,若投資者盲目跟風,就必須有心理準備買入的可能不是最合適自己的認股權證(熱賣認股權證通常為較短期),或不算便
宜的認股權證,這是貪方便的代價。
成交量是指當日買賣認股權證的總份數;而市場持貨量則是指該日收市后市場(發行人以外)累積持有這只認股權證的份數,也就是市場累積過夜倉的數目。成交量未必與市場持貨量維持正比的關系,比如說,若大部份投資者都只作單日買賣,而不選擇持貨過夜,則成交量可以大幅高于市場持貨量的增長。但極端來說,若當日所有投資者都以發行人為對手方,買入認股權證并持倉過夜,則市場持貨量的增長便會等于當日的成交量。
一般來說,若成交量高而累積市場持貨沒有增長的話,可能說明投資者對后市沒有太大的信心,故此,投資者大都只作即日買賣而不選擇持過夜倉。若成交量高而累積市場持貨下跌的話,意味當日成交以沽盤為主,投資者可能預期正股見頂(以認沽證而言則見底),止賺套現,也有可能是投資者買入認股權證后,正股以相反方向而行,投資者止蝕離場。當然,最健康的情況是成交量高而累積市場持貨也有增長,這代表投資者以較長線為目標,也表示他們對后市方向有較大的信心。
當出現長期沒有成交而市場持貨量持續不變時,又代表什么?最壞的情況就是早前買入的認股權證現全部被套,認股權證價格更有可能為一分錢以下,想沽出去都無法順利執行,這一般出現于短期極度價外認股權證,可以說是認股權證的重災區。
相比之下,成交量與市場持貨量的數據,筆者認為后者的參考價值更高。成交量可以是曇花一現的,今天成交榜上的十大不代表它下個星期仍是熱賣,看成交不足以知道市場的實力如何。反而看市場持貨量可得知究竟有多少人和你同坐一條船,從股價表現配合累積市場持貨量的增長可大概得知認股權證入市的時間,大致估計到認股權證在股價處哪個水平時可能有較多的沽壓等。最重要的是,從累積市場持貨量占總發行量的比例,可知莊家維持認股權證價格穩定的能力。若累積市場持貨量占總發行量的比例偏高,代表莊家手上可用以調控認股權證價格的貨源偏低,認股權證價格有機會被市場供求所支配,表現較為波動,甚至會出現認股權證不跟正股走的情況,所買入這些認股權證的風險便相對較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