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莊家藏在暗處,何時拉升股價,拉哪一只股票,何時派發(fā),莊家掌握著絕對的主動權,其它局外投資者只能憑一些盤面跡象來猜測莊家的動向,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凡是手握大資金的機構或大戶,有能力坐莊的一般是不會放棄這種機會的。但坐莊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僅僅有雄厚的資金而缺乏相應操作技巧,莊家也會陷入泥潭而難以自拔。根據(jù)觀察,有這樣幾類莊家常會陷入泥潭:
一是對大勢判斷失誤的莊家。莊家手握大資金,可以控盤一只或數(shù)只中小盤股票,好像很了不起,但莊家與整個股市相比,仍象是大海中的一葉小舟,隨時有被大浪吞沒的危險。高水平的莊家都會把對股市大勢的研判放在首位,采取順勢操作的手法,在人氣低迷,廣大投資者視股票為燙手山芋時進場主動承接,在人氣高漲 市場搶著買股票時獲利拋出,既平衡了股市波動,自身也有所收獲。而有一些莊家自持資金實力雄厚,可以拋開股指炒個股,或雖重視大勢研究,但看錯大勢,在股市見頂,人氣高漲時錯過了派發(fā)的大好時機,從而陷入無法出貨甚至虧本的境地。
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股市持續(xù)大幅上漲,在1990年初達到牛市的頂峰12000多點后,開始迅速回落。作為臺灣股市第一號多頭大莊的雷某,本身持有大量籌碼未能出手,為了保護自己,他傾盡全力不惜借貸,多次奮力托市,并發(fā)動一些關系戶,在媒體上發(fā)表看多文章,制造牛市氣氛。但對于總市值數(shù)以萬億計的臺灣股市來說,這一二百億資金僅是滄海一粟,要想扭轉大跌勢是不可能的,股指從12000多點一口氣跌到2000多點。雷某不但100多億元資金化為灰燼,而且債臺高筑。
二是氣太盛股價炒過了頭的莊家。一只股票的股價能炒多高,雖然主動權掌握在莊家手中,但必須與當時股市的氛圍相適應,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同,才會有投資者愿意跟進。如果莊家自以為錢多就可以隨心所欲,想把股價炒到多高就炒到多高,一旦把股價炒得太高,廣大投資者就會敬而遠之,造成莊家拉高后無法出貨,甚至引來管理層的檢查或資金鏈斷裂而被迫跳水出貨。
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如著名的某某系幾大金剛,股價在天上長期無量橫盤,無人跟進。也許某某系的確有錢,資金鏈未斷裂,不用急著出貨,但以后如何出貨卻要考驗莊家的智慧。又如本輪行情的某只領漲股,我們相信該公司的業(yè)績的確有一定增長,如果該股從4元多起步,或者就從本輪行情的起點6元多算起,拉高到12元左右就勝利獲利出局,留點利潤給市場接盤者,也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炒作。但該莊家頭腦發(fā)熱,在勝利中迷失了方向,只想自己賺錢,不想給其他接盤者留點想象空間,憑資金實力把該股炒到20元附近,進入了高價股的行業(yè),結果失去了群眾基礎,并引起一些市場人士對該上市公司業(yè)績的質疑,嚇退了許多原本想買進的投資者。
三是心太黑的莊家。莊家與跟風的投資者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莊家要想賺跟風者的錢,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跟風者之所以愿意跟莊,是因為跟進得法也能賺點小錢。如果莊家心太黑,只想自己賺錢,絕不容忍有跟風者賺錢,那就會最終失去跟風者,造成自拉自唱的結果。這些莊家通常的作法是,選一只中小盤股,在低位買進80%甚至90%以上的流通籌碼,然后用對敲的手法一路無量拉高。拉到高位后,如果遇股市火爆,或該上市公司的故事編得好,莊家還可在高位出局,如果市道稍差,莊家就會陷入被動局面。前期一些籌碼高度集中的莊股的連續(xù)大幅跳水表演就有可能是這類莊家的“杰作”。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