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權分置的改革中,投資者對大股東增持計劃也屢見不鮮了,而這些大股東增持行為大多是為了穩定股價。現在全流通時代已經來臨,大股東會增持嗎?難道只會為了穩定股價嗎?
根據我長時間的海外實戰研究,結合一些海外實戰案例對大股東的增持行為作一個剖析。
大股東分為財務性投資者和產業性投資者。財務性投資者主要是按照定價模型進行上市公司估值,如果股價超跌或上市公司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財務性投資者就會進行增持,在海外主要是一些大投行和基金。
例如,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富達投資的母公司富達管理和研究公司對百度的A級股票進行增 持,持有百度12%的A股股票,一躍成為百度市場上流通A股的最大機構投資者。富達增持百度,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海外基金公司對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前景的判斷,以及對百度搜索引擎和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的認可。此外,產業性投資者可能基于今后的并購和產業協作進行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增持。
例如,2006年初盛大股價開始持續低迷,而著名的電信設備供應商思科突然“現身”,增持盛大股票,持股比例達到9.7%,成為盛大第二大股東。受此消息影響,盛大股價在第二天的交易中出現近期難得一見的高開,收盤時上漲了56美分,收于15.8美元,漲幅為3.7%。
SUNDAY主要股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每股0.64港元的價格增持3500萬股SUN-DAY,涉及金額2240萬港元。華為在此次增持后,其持股量由電盈提出全面收購前的8.02%增至9.91%,從而由SUNDAY第三大股東變成第二大股東。
此外,也有些增持行為是假象,有些財務性投資者會利用消息面增持拉高股價,然后減持獲利。也有些產業性投資者先增持,而后放出并購消息,當股價炒高后套現。所以對于假增持實炒作,投資者要有清醒的認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