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重組作為企業資本經營的重要內容,已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熱點。據統計,滬深兩地上市公司中,實施或擬實施的購并、股權轉讓、資產置換等形式的資產重組公司占五分之一強,并有進一步蔓延擴展之勢。在中國資本市場深化發展的背景下,企業資產重組是企業資產(主要是存量資產)優化組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必然選擇。黨的十五大提出“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的戰略部署,為大規模的資產重組指明了方向。在一個擁有健全市場機制、完備法律體系、良好社會保障環境的社會經濟中,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可以壯大自身實力,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1)與企業自身積累相比,企業購并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實現生產集中和經營規模化;
(2)有利于減少同一產品的行業內過度競爭,提高產業組織效率;
(3)與新建一個企業相比,企業購并可以減少資本支出;
(4)有利于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優勢淘汰劣勢產品,加強支柱產業形成,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
(5)可以實現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使國有資本的行業分布更為合理。
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類型:
1、大型非上市公司入駐小型上市公司。實質上這是一種“借殼上市”或“買殼上市”。在目前條件下,由于受上市額度和上市節奏的限制,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殼資源”是非常稀缺的。這一類的買方大多實力雄厚,如中遠(上海)置業、天津泰達、深圳粵海,而被控方則業績較差,最高每股收益不到0.1元,而且股本較小,流通股不超過5000萬股,股權結構較分散或國家股、法人股的股東占絕對地位。
2、上市公司內部資產重組或資產置換。一些上市公司業績不佳,但又不愿出讓股權交出控股權,為了利用“殼”的融資功能,只好借此法以提高業績,以達到國家規定的增資配股的條件。采用此法的公司一般規模較大,資產質量參差不齊,有些還靠一個更大的母公司。因此,通過資產剝離和資產置換,將一些不良資產剝離出去,并注入一些成長性很強的優質資產來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這類公司較多,如黃河科技、川鹽化等。
3、上市公司兼并收購非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多數是我國各行各業中的排頭兵,因此,它的實力和國家扶強扶優的政策使得多數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此法壯大自身實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