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是理性投資的重要環節,而投資者在翻閱令人眼花繚亂的上市公司年報之時,有一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年報信息都會是真的嗎?對此恐怕不能過于樂觀。
在我國,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害。事實上,中國證監會成立8年來對上市公司所作的處罰,50%以上是因為會計帳務的虛假。典型的有1996年的“渤海事件”,1997年的“瓊民源事件”,1998年的“東北藥事件”、“紅光事件”和1999年的“藍田事件”、“閩福發事件”,還有最近查處的“活力28事件”等,都屬于這一類型。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典型案例,在年報、中報公布時期,也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高峰期,所以投資者得格外留意?!?/span>
如年報中的“重要提示”,是上市公司董事會對投資者保證報告所載資料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并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個別及連帶責任的莊嚴承諾。如果執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出具了有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重要提示中應增加以下陳述:“××會計師事務所為本公司出具了有解釋性說明(或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本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對相關事項亦有詳細說明,請投資者注意閱讀”。但對這如此重要的要求,有些上市公司竟然置之不理。
第一紡織1999年度利潤總額中含先征后返的企業所得稅1826.7萬元,公司列入補貼收入核算,會計師事務所為此出具了有解釋性說明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樣做是由于將先征后返的企業所得稅放在“補貼收入”科目核算雖然沒有違反會計制度,但注冊會計師認為這一重要事項有必要予以強調,以期引起投資者的注意。這一筆補貼收入占公司當年凈利潤的60.53%,而上年的所得稅不過才2875738.20元,如此之大的比重,也確實需要引起投資者注意。但該公司在重要提示中對會計師事務所為審計報告出具的“有解釋性說明”卻只字不提,董事會、監事會對相關事項自然也無詳細說明,只用“會計師事務所為本公司1999年度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一筆帶過。顯然,該公司傳達給投資者的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有的公司在年報、中報中還存在人為“加工”的痕跡。深華發在2000年中報摘要的第二條“主要財務數據和指標”及第四條“經營情況的回顧與展望”下的第三小條“公司財務狀況”兩欄中,公布的凈利潤分別為-756,080.16元與-75.61萬元,兩者是一致的。但是,最后附表“利潤及利潤分配表”中凈利潤卻為3,695,002.84元,而利潤總額反而少于凈利潤,只有3,296,474.58元。后來公司解釋說:錯把利潤及利潤分配表的草稿發出來了。這確實讓投資者匪夷所思,公司會計報表的草稿是贏利的,而“正稿”卻又是虧損的,而且相差445萬元之多?!安莞濉迸c“正稿”的差距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后來公司又解釋說,中期之所以出現虧損,一是彩電行業競爭加劇,外協加工訂單減少;二是印制電路板原材料漲價;三是物業租賃業務不理想。公司明知道業績下滑,且曾經戴過ST帽子,但卻不按規定發布預虧公告。很明顯,這種會計信息的混亂與失真,完全是由于公司對廣大投資者極不負責而造成的。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遠不止上面所提到的這些例子。會計信息失真作為一種會計頑癥,也不可能在一年兩年之內徹底消除。所以說,2000年報的會計信息失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當年報披露之后,投資者對其中的會計數據,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得加以甄別,區別對待,千萬要瞪大自己的眼睛,以防上當受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