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
自從去年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以來,以福建省為主導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規劃驟然升溫。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區域協作,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通過加快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群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對外開放新的通道。
之所以要規劃海西經濟區,從國家層面來說,這個經濟區處于東南沿海地區前沿,它的發展對于促進兩案的經貿往來,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海西開發區處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有利于這幾個發達地區的進一步協作。而從中部崛起角度來看,加快海西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建設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新通道。最后,就福建省自己來說,也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其區位優勢,以及一些政策優勢。
早在國家十一五規劃里,就已提出發展海西經濟區。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再次提到要加快海西地區以及其它臺商投資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2007年,福建省政府也出臺了《海西經濟區建設綱要》,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加強,加快先進的制造業,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全方位地發展商貿與金融。根據規劃,未來將以福州、廈門和泉州作為三大中心城市并賦予不同的功能定位。首先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今后四年,福建高速(5.99,-0.05,-0.83%)(6.04,0.35,6.15%)公路平均年投資300億元以上,建成“兩縱四橫”主干線;港口年投資近100億元,2012年將形成3個億噸大港;此外還將完成“兩縱三橫”的鐵路網絡建設和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 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 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