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股歷史規律看,消費類白馬股通常可以成為穿越牛熊的“不倒翁”,以釀酒、醫藥和家電板塊最具代表性。然而,釀酒、家電兩個板塊較年初均已實現了超過20%的漲幅,板塊估值中樞連續抬高,龍頭個股的股價亦不再便宜。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已連續兩個季度對釀酒、家電白馬股實施了“超配”,接下來再持續“超配”可能性降低;此外,公募基金出于凈值及業績排名壓力,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三季報披露前集中減持超配的白馬股以鎖定利潤、爭取名次。
那么, 消費類白馬股是否還有新細分方向的投資機會呢?
相對于釀酒、家電板塊,另一傳統消費白馬陣營——醫藥股卻表現平平。一方面,伴隨著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大幅壓減藥品價格、醫療機構嚴控“藥占比”支出,傳統醫藥行業增長速率正出現明顯放緩跡象。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明顯看到部分醫藥企業正在尋求轉型、細分的蛻變。
根據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的統計數據,2016年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635.86億元,增速較上年提高0.9%(該增速從2012年起已連續4年回落),醫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6299億元,增速較上年下降了3.5%(2015年也同比下降3.2%)。細分子行業中,醫藥工業收入占比最為重頭的中藥工業(含中成藥制造、中藥飲片加工)投資增速大幅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然而,消費細分領域的機會正悄然來臨,并首先體現在中藥行業:廣藥集團憑借王老吉涼茶飲料進軍“大健康消費”領域取得不俗戰績(據白云山2016年年報,其大健康業務板塊占總收入比例排名第一,超過了其制藥主業);同仁堂精耕細作高端養生飲食;康美藥業崛起美容新消費;云南白藥以牙膏為主導切入中藥洗護消費市場;片仔癀發力日用、化妝品消費升級;江中藥業集團則開創了功能性休閑食品(猴菇餅干)的新藍海。
歸根結底,中藥企業消費轉型借的是“大健康消費升級”的東風,走的是市場集中戰略,產品同源多元化的同時,前向下沉銷售渠道;這其實是SWOT戰略工具中典型的扭轉戰略(WO戰略).
接下來,投資者更應尋找的新細分白馬股應集中于外部環境超預期、自身主業實力強悍,有望實施增長戰略(SO戰略)基礎的白馬股。
投資者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挖掘,一是傳統工業制造業銷售細分,如智能手機產業鏈中龍頭個股、汽車零配件方向高增長公司;第二是食品工業升級細分方向(含飲料、調味品、部分轉型醫藥),重點關注產品市場占有率高、毛利水平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股價遭遇錯殺的公司;第三是金融消費細分方向,依然提示消費型保險業,筆者5月4日發文分析過保險業是“攻守兼備”的投資板塊;除主力標的以外,上市公司中涉及新發起設立、參股保險業的公司也有望擴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