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監管下的銀行同業業務正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
一方面,銀監會密集出臺政策規范同業業務,尤其是要求各級監管機構要鎖定資金來源與運用明顯錯配、批發性融資占比高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一對一”貼身盯防;督促同業存單增速較快、同業存單占同業負債比例較高的銀行,合理控制同業存單等同業融資規模;另一方面,5月份、6月份同業存單面臨大規模到期的高峰期,在當前流動性緊平衡、資金成本不斷抬升且同業存單續發受限的情況下,不少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面臨巨大的到期償付壓力,相應的,同業理財也面臨兌付壓力。
5月同業存單的到期量為1.57萬億元,為次高峰(歷史最高峰為3月的1.59萬億元);另外,6月份也是到期償還高峰,到期量為1.4萬億元。也就是說,5月、6月2個月的同業存單到期量就接近3萬億元。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昨日在“2017中國銀行業資產管理高峰論壇”上表示,本輪金融業加杠桿是通過同業存單和理財加杠桿進入債券市場,當監管開始對這一套利機制進行重點限制后,中小銀行過去依靠“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進行快速擴表的方式就不可持續,這時就要特別警惕中小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和期限錯配風險。
“同業理財和同業存單是否成為壓斷同業鏈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是需要思考的。當負債端發行成本上升,資產端收益率下行,收益空間持續壓縮,這時中小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就需要警惕。”巴曙松稱。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屈慶在會上也表示,在未來的3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里面,宏觀市場仍會面臨很大的調整壓力,這種調整的壓力來自監管不斷的收緊,導致了很多金融產品面臨非常大的流動性風險。
“銀行同業、理財面臨的困局會傳遞到券商、基金等委外機構,如果后者的產品到期不能正常兌付,銀行理財面對投資損失,會向哪類群體違約?對老百姓不太可能,銀行對同業違約的壓力則是有的。”屈慶稱。
當流動性風險成為當前金融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配置高流動性資產就成為各類金融機構的優選。屈慶稱,當前金融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變相的“錢荒”,因此“錢最值錢”。
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宋福寧也表示,今年資管行業發展最大的變化就是強調“穩”,整個發展更偏向于負債的穩定性。因此,不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流動性管理非常重要。例如,從資產端看,利率債目前有較好的投資價值,不僅是因為其收益率可觀,還因為它可以質押,易于理財的流動性管理。
此外,對于下一步監管政策的調整方向,巴曙松預計,將會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完善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的監管框架,現有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的激勵和懲罰機制相對單一,主要是靠差異化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后續可能會把考核結果與各項準入和資質進行掛鉤,強化監管約束;與此同時,微觀審慎監管會打破銀行與非銀的套利交易結構,彌補宏觀審慎監管的失靈。二是從建立統一的資管監管框架開始,提高監管協調性,將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實現去杠桿、去非標、去通道、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的監管目標。(原標題:同業存單面臨到期高峰 警惕同業理財兌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