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計劃于2018年合并,合并后的集團將形成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年營收1000億美元。
上月中旬,中國化工430億美元對先正達的收購通過了中國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上周五,先正達股東接受中國化工收購提議,大約80.7%的股份接受收購。上述報道稱,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合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化工有足夠的財務能力消化掉先正達。
在此之前,歐美媒體曾多次報道過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計劃合并的傳聞,但兩家屢次予以否認。《金融時報》最新報道援引多名接近兩家公司高層的銀行人士稱,國資委計劃將二者合二為一。
在國內,媒體關于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合并的猜測也此起彼伏。去年底中國經濟網一篇報道曾提到,最近兩年全球化工行業的基調是走向強強聯合,從國企改革的角度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的重組也是存在可能的。
“紅色摩根”寧高寧推動?
《金融時報》去年報道提到,中國化工和中國中化合并談判的主要推動者,就是從中糧調任中化集團擔任董事長的寧高寧。
寧高寧1958年11月9日生于山東濱州,1987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后進入華潤集團。在華潤,寧高寧利用收購整合,在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多個領域跑馬圈地,如同一個多世紀前橫掃美國金融與實業界的摩根,被外媒譽為“中國紅色摩根”。
2005年12月28日,寧高寧接替周明臣出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在華潤的操盤成功,讓寧高寧空降到中糧之后,企業操作手法也延續了之前的邏輯:重組新疆屯河,重組中土畜,重組中谷,招納華潤酒精,收購深寶恒,控股豐原生化,接盤五谷道場,入股蒙牛。
據媒體統計,中糧11年間發起了50起并購,這不僅讓中糧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巨無霸,還實現了諸多品牌產品與服務組合,擁有福臨門食用油、長城葡萄酒、香雪面粉、五谷道場方便面、悅活果汁等50多個品牌。寧高寧也被外界譽為“并購之王”。
2016年1月5日,寧高寧調任中化集團擔任董事長。隨后便開始參與了中化改革方案的擬訂及實施。僅從子公司數量來說,中化旗下有大大小小300多家機構,集團環節在2009年股份制改造后遲遲未能整體上市。
銀河證券分析師王強曾稱,以收購整合見長的寧高寧帶領中糧在10余年間實現了總資產的大跨越。“從當時來看,寧高寧用的是產業鏈思維,不過他的整個產業鏈里面只有收購和加工,并不是真正的田間地頭到餐桌,此次加入中化后,這種產業鏈模式可以直接延伸到種子、農業、化肥以及農業現代化服務。”
另一“狠角色”:白手起家的任建新
不過,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并購整合的功底同樣不容小覷。
任建新1958年1月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1974年6月參加工作。1984年,任建新創立了中國化工最初的前身——藍星化學清洗公司。隨后,任建新以國企脫困為突破口并購了107家國有化工企業,把藍星發展成了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化工新材料龍頭企業。
2004年5月,以藍星集團和昊華集團為主體組建成立中國化工集團,任建新成為這一“產業領域新王者”的總經理。此后,在任建新的帶領下,中國化工制訂了以海外收購為主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去年2月,中國化工集團宣布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和種子公司先正達。
通過國際并購,中國化工獲得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國際知名品牌以及全球營銷網絡,特別是獲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解決了蛋氨酸、有機硅深加工等核心技術。
短短10多年時間,中國化工迅速發展成為一家在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化工裝備等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財富500強企業。
財經新干線刊文稱,任建新同樣履歷顯赫,而且他還具有白手起家的特點,是國企之中不可多得的創業型人才。但是,寧高寧素來穩健,可謂深謀遠慮,而任建新敢于突破,大膽投資,專干“大活兒”,可謂勇武。未來的新中化,不論誰來做老大,都將是一家影響巨大的超級巨無霸。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或將受到市場關注,名單如下:
中化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化國際(600500)、揚農化工(600486)、江山股份(600389)、英特集團(000411)。
中國化工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安迪蘇(600299)、沈陽化工(000698)、天科股份(600378)、風神股份(600469)、滄州大化(600230)、沙隆達A(000553)、天華院(60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