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劉士余主席對于高送轉的表態:
決不能讓魚目混珠的公司影響了市場。下一步,凡是高送轉的,必須列為重點檢查和監測范圍,對從事高送轉企業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也要列入檢查范圍!
受到劉主席的怒斥影響,高送轉從過往的A股特色利好,瞬間轉利空。券商中國曾刊發《越是高送轉越是大利空!24只高送轉股跌停,這公司趕緊將10轉30改轉15(附高送轉雷區50股)》,文中提到在劉主席表態后,不少曾公布10送轉30的上市公司都縮減送轉規模了:10送轉30的個股由此前的9家變成了如今的3家。
深交所日前就發布報告稱,不少公司高送轉此題材進行炒作,其中偏離基本面、與成長性嚴重不匹配的高送轉仍然屢見不鮮。此舉不僅扭曲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容易滋生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規行為。
深交所投教中心據此還分析總結出了高送轉背后的四大套路,提醒廣大投資者了解異常高送轉的操作手法,幫助投資者認清“套路”,了解炒作風險。
高送轉一山更比一山高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統計,2016年報披露的高送轉A股公司共有448家,其中高送轉比例在10送10以上的有70家,最高的高送轉比例為10送30。
不過,高送轉比例攀比上,新三板顯然更勝A股一大截。根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披露年報的新三板掛牌企業中,至少有420家公司進行了送股,每10送轉送股份達到或超過10股的至少有166家。目前錄得最高的高送轉為10送650股。
近幾年來,我國上市和掛牌企業都熱衷于高送轉。所謂“高送轉”,本意就是高比例的送紅股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不同于國外公司重視現金股利,我國的一些公眾公司更樂于送紅股及資本公積轉增股本,而且部分公司分派或轉增比例非常高。
上月初,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強調企業要重視現金分紅,批評上市公司不分紅,表示嚴肅處理“鐵公雞”,令現金分紅再次成為市場各方熱議的話題。會議中監管部門還批評了A股“高送轉”的非理性現象,“高送轉”一時也成為焦點話題,不少“高送轉”概念股慘遭拋棄。
據了解,企業進行高送轉,對一半企業而言,大致有兩個目的,一是擴大股本,二是回饋投資者。對已上市或已掛牌的公眾公司而言,高送轉不僅可以擴大股本,還可以降低股價,活躍交易,畢竟高股價很容易讓不少投資者望而怯步。同時,對已上市或已掛牌的公眾公司而言,高送轉還可以引起二級市場的關注。比如,在此次監管部門嚴厲斥責高送轉之前,很多投資者就熱衷追炒“高送轉”概念股。
而正是因為后者這種不理性行為,讓不少上市公司對高送轉樂此不疲,將股價炒翻了天,引發諸多的市場風險,也讓不少投資者最終損失慘重。
深交所投教中心日前發布的分析報告就認為,今年以來,在高壓監管的態勢下,市場對高送轉現象的反應已經逐漸趨于理性,但仍有部分公司借此題材進行炒作,其中偏離基本面、與成長性嚴重不匹配的高送轉仍然屢見不鮮。這不僅扭曲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容易滋生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規行為。
深交所:高送轉背后四大套路
根據深交所投教中心發布的報告,該中心將市場上常見的“高送轉”歸納總結為四大類,并逐一進行了分析。券商中國今天就全文轉帖如下:
表現一:炮制題材,操縱股價
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對于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進行資本運作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特定時間段的股票價格將作為股票發行價格的重要依據;又比如,大股東擬通過股票質押方式進行融資的,股票價格也對其融資金額有重要影響。
所以,為達到股價快速上升的目的,部分上市公司會利用高送轉為非公開發行“托價”,或者幫大股東股票質押“托底”,即便推出高送轉與公司基本面嚴重不匹配,也為了迎合資本運作需要而選擇利用高送轉進行炒作。此類情形下之所以能夠操縱股價,還是因為部分投資者沒有認清高送轉本質,熱衷炒作高送轉股票。
表現二:內幕交易,暗箱操作
常見的操作手法一般是內幕知情人在上市公司利潤分配預案披露前買入股票,然后利用高送轉題材刺激股價,待公司股價拉高后擇機拋售;或者采取上市公司在業績下滑公開披露前推出高送轉“利好”,掩護業績信息的內幕知情人“出貨”。
比如已被證監會開出罰單的海潤光伏,公司實際控制人、部分股東及公司高管作為海潤光伏2014年度業績預虧這一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利用高送轉題材炒作并借機大舉減持。隨后不久海潤光伏發布預虧8億元的公告,股價一度暴跌,許多不明真相的投資者遭受了損失。
表現三:傾力配合,利益輸送
利用高送轉配合重要股東減持套現的手法可謂層出不窮,甚至有減持與高送轉已經形成了“固定套餐”的說法。有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或大股東為了高價減持,有“節奏”地發布高送轉等“利好”消息抬高股價。
盡管每一次減持前都進行信息披露,但其“利好”消息的釋放行為總伴隨著實際控制人或大股東的減持,從中長期來看其動機和操作手法都十分可疑,不排除有利益輸送的嫌疑。
表現四:造低價幻覺,引投資者接盤
上市公司進行高送轉,經過除權之后股票價格將調低。這一“降價”效應可能會刺激投資者,尤其是具有低股價偏好的投資者,認為這些股票比較“便宜”、價格下跌空間小、容易漲價,從而更傾向于買入這類股票。有相關數據顯示,高送轉預案披露后,中小投資者凈買入增加,超大戶和機構投資者則從預案披露后持續凈賣出甚至大幅減倉。這種情形可能是由于中小投資者容易被股票名義價格所影響從而改變其投資決策,而機構投資者一般理性程度相對較高,但也不排除部分機構或超大戶利用中小投資者的“名義價格幻覺”采取反向策略獲利。最終,在高位買入的中小投資者被迫就成了“接盤俠”。高送轉實質上是股東權益的內部結構調整,即資本公積或者未分配利潤重分類為公司股本,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沒有任何本質影響,對投資者享有的上市公司權益也沒有任何影響。投資者應當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增強對高送轉的理性理解和認識,尤其要注意送轉比例脫離公司基本面和財務狀況等反常情況,不要將高送轉作為優質股或潛力股的標簽。
A股市場高送轉活生生地上演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江湖俠氣。如果說,以往高送轉都是10送10,最多也就是10送20這類套路的話,現在這種套路現在顯然已經過時了,至少已然不再讓人“怦然心動”了。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A股市場2016年共有448家公司進行了高送轉,最高的高送轉比例為10送30。不過,與新三板公司相比,A股玩高送轉的套路顯然落伍了,因為新三板高送轉玩的都是10送650、10送10轉19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