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6月1號即將迎來有序復工復產,隨著各地的疫情逐漸改善,哪些行業可能會更加受益呢?
根據過往資本市場表現,我們研究了歷史兩年多以來的數據發現,消費類行業肯定最受益,但是不同細分行業受益程度有大有小,先分享幾個概率較高的行業:
01
首先,旅游休閑。
在過去兩年疫情后的五輪復蘇期,這個行業都展示出了很高的概率和較好的彈性。大家愛講一個故事說,有些消費是沒辦法報復性反彈的,比如理發。解封后也不可能一月理五次發,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但是旅游相關的休閑和零售,它有點像儲蓄,可以攢著花。而且它和線下場景的聯系很緊密,缺乏場景,就會缺乏消費,而場景回來了,消費就能回來。
疫情時很多人擔心這個行業的前景,不光疫情,還有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上帶來的挑戰。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討論過,有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說,描繪了遙遠的未來,人類進入星際文明時代,科技已經高度發達。
但在最大的城市里,最稀缺也最引人入勝的,依然是藍天、白云和水流。人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越是接近人類天性的商業模式,它的韌性和確定性就越強,無論短期它遭遇多大的挑戰都不會改變。
旅游休閑并不只有景區,它還包括像免稅這樣的細分行業。雖然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但是參考之前的規律,20年銷售額有275億同比翻一倍,21年銷售額將近500億,增長80%,這個趨勢還是很強勁的。
麥肯錫預計,2025年我國會貢獻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40%。
02
另一個和消費場景關系密切的行業是酒類。
尤其是啤酒,它和線下聚會的場景高度關聯,而且和季節性因素有關,夏季就更受益。去年12月,啤酒產量同比增幅是10%,到今年3月底,罐裝啤酒的均價已經創出了2019年以來的最高。價格反應供需,說明人們是有消費需求的。
酒類行業內部,差別非常大。比如啤酒有銷售半徑,有區域性的特征。啤酒差異化小,誰更大眾化,誰的銷量更大,誰就更有優勢,有句話說沒有小啤酒,意思就是這個生意是個規模效應很強的生意。
而白酒就不一樣,白酒就是反過來,按照啤酒的商業邏輯來做白酒,往往事倍功半。
03
第三,航空業。
民航客運量和疫情數據正好是完全反相關,一旦疫情趨緩,航空業馬上復蘇。這個特征在過去兩年,展現出非常高的確定性。雖然說這個概率很高,但是在過去兩年,航空業在資本市場中的受益程度不如其他幾個消費類行業。因為它在成本端受到的考驗更大,比如機組人員的工資、飛機的維護、折舊,這些都是非常巨大的固定成本。
這種模式的生意,值得所有的經營者和投資者注意:如果你都是固定成本,那么經濟好的時候,你收入增加,而成本不增加,利潤跑的比收入更快;但遇到困難時,收入減少,而成本不減少,利潤掉的也會更多。因此,固定成本也是一種另類的杠桿,它對生意來講是一把雙刃劍。
除了以上這些行業,餐飲酒店、休閑食品,甚至包括汽車,在過去兩年里的疫情復蘇期里,都展示了較高的確定性和回報。
最后總結,做企業和做投資,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面向未來。打起精神,準備迎接復工和復蘇!借用古人的話講,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相信,無論對于資本市場還是實體經濟,在不知不覺中,最困難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