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停滯,不斷裁員,股價從高峰時期的98美元跌到6.5美元,美國運動相機廠商GoPro如今風光不再。
北京時間1月9日,據CNBC報道,GoPro將再一次裁員近300人,退出無人機市場,并聘請摩根大通尋找潛在買家。
GoPro首席執行官(CEO)伍德曼(Nick Woodman)曾表示,公司將會考慮出售或與其他企業聯合擴大規模,但仍將保持公司的獨立性。
著名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GoPro衰落的核心原因跟柯達膠卷、諾基亞手機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品類被別人替代。任何產品的品類都有生存周期,目前整個相機領域被新一代智能手機包括蘋果、華為、三星等逐漸替代,再加上手機照相功能越來越強大,GoPro的競爭力必然下降。另外,運動相機的受眾較小,很多都是專業運動員才會使用的。
定位錯誤業績下滑
GoPro最早受到用戶關注,源于其相機固定在沖浪板、滑雪頭盔、自行車架以及寵物上拍攝出來的視點視頻,突然在YouTube上大受歡迎。這種新穎炫酷的視頻拍攝方法呈現了全新的視角沖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2014年,在經歷了十年的業績增長后,GoPro完成了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技IPO之一,公司估值達到150億美元,當時還有人將其CEO伍德曼與喬布斯相提并論。
隨著網上GoPro視頻的數量增加,消費者購買相機的意愿增強。更多人購買相機后,視頻數量也會相應增長,相當于給公司免費打廣告。于是,伍德曼設想這種良性循環可以促進公司業務增長,使GoPro最終成為一家媒體公司。
基于這樣的定位,在2014年和2015年期間,GoPro雇用了超過100位員工來專門負責新興娛樂業務的發展。另外,公司還拿出了數百萬美元的預算,制作紀錄片以及像電視上那樣的系列節目。
上市后一年半的時間內,公司的員工數量從最開始上市時的700人增至1600人,預算支出增加了十倍。由于在媒體業務上花費了太多資金和人力,而忽略了核心業務,加上運動相機核心技術門檻不高,其他廠商尤其是擁有龐大客戶群體的傳統數碼廠商加入,從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GoPro公司出現了自IPO以來首季虧損,股價下跌到10美元。
然而,公司CEO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一意孤行,導致此后幾個季度連續虧損。
當地時間1月8日,GoPro 將2017年四季度的盈利預期從4.7億美元下調至3.4億美元,當天股票一度大跌近25%,收跌12%。
無人機轉型失敗
不斷下滑的業績,讓GoPro又轉向了市場潛力巨大的無人機領域。最開始,GoPro想與中國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合作,但最終因利益分配不均、各自定位產生分歧,合作宣告破裂。
碰壁之后,GoPro 于2015年5月宣布,正在研發一款四軸無人機,名為 Karma,采用折疊設計,需要與自家的HERO系列運動相機搭配使用,預計在 2016 年上半年發布。Karma 經歷了一再跳票,終于在2016年9月面市,但上市僅僅 16 天后,就因為電池故障全部召回,重新上市已經是2017年2月了。
而在Karma正式上市之前,大疆便推出了折疊無人機“御”,更小的機身加上自帶攝像云臺的特點,顯然比Karma更加便攜,也更符合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無人機仿佛“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GoPro開始裁員、部門重組。1月5日,GoPro公司宣布了第五輪大裁員,全球員工人數由目前1254人裁減至低于1000人。
另外,無人機市場在2017年也遭受嚴酷的考驗,各個國家出臺規則與劃定禁飛區域讓無人機企業的日子日益艱難。
無人機的失利加上大環境監管的收緊,讓GoPro做出了徹底退出航拍機市場的決定。
降低成本尋求收購
著名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對記者表示:“一個品牌如果發明了一項新技術,但是沒有與時俱進、自我革命、升級換代,就會不斷衰落。GoPro應該在多年前預見到今天的戰略危機并進行戰略防范,在業績開始下滑時進行新的產品研發。”
據CNBC報道,GoPro幾個月前已聘請摩根大通,幫助其尋找潛在的買家。目前,GoPro并未與任何潛在買家進行積極談判。
2018年 ,GoPro 會清空無人機 Karma 的庫存,與此同時將Hero6 Black攝像機降價 100 美元以刺激銷量。另外 ,CEO伍德曼主動將自己 2018 年的薪酬減少至1美元。
GBH 分析師丹尼爾·艾維斯表示:“降低成本確實是好辦法,不過目前 GoPro 更需要主動扭轉頹勢,或者尋求一家規模更大的科技公司的收購。”
徐雄俊認為,GoPro在2018年的銷售業績和利潤很難會有提升,競爭力也會減弱,“定價只是戰術問題,消費者不買賬才是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