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結構用意明顯
那么,定向降準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場化機制之下,大型商業銀行往往缺乏對普惠金融客戶的信貸投放動力。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專門發布行政命令;另一方面,僅僅依靠社會呼吁又很難起作用,這就需要央行在貨幣政策執行上更加細化,采取一定的鼓勵引導措施。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對此次定向降準進行解讀時強調,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并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此次政策強化了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的正向激勵機制,有助于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優化信貸結構。該負責人同時透露,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為經濟穩定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結構性的問題需要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定向降準雖然會有一定總量效果,但本質上依舊是一種結構性的貨幣政策。目前,定向降準考核及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已實施3年,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是對前期考核辦法的優化調整,旨在提高定向降準的精確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對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形成正向激勵,引導資金投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而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支持實體主題不變
金融發展依靠實體,實體轉型借力金融。事實上,實體經濟轉型在為金融提供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中國流動性處于‘緊平衡’狀態,這是去杠桿的需要。但同時,流動性‘緊平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的上升。這其中,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領域‘融資難、融資貴’這一結構性問題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格外關注。”曾剛說。
曾剛進一步指出,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覆蓋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一方面將有利于緩解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將引導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放,從而緩解普惠金融的融資問題。如此一來,既可以為去杠桿本身創造相應的貨幣環境,又可以避免去杠桿對小微企業、農村金融、創新創業、扶貧助學等信貸投放形成負面擠出。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的重點任務是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因此對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產生了更多結構性需求。而在根本上,中國貨幣政策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題則始終沒有改變。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