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今日,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治理金融亂象,首先要建立一張能反映金融業運行整體情況和風險實質的超級資產負債表,唯有在基礎問題上進行頂層設計,才能對各類金融風險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對癥施治。
他在2017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并指出,當前金融體系的復雜程度明顯提高。尤其是各類跨境、跨界、跨市場的金融活動日益頻繁,在推動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金融亂象和風險隱患,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一些金融行為的異化,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帶來新的考驗,一些傳統的觀察視角、統計工具和管理手段開始失真和失靈。”他稱,如M2、存貸比等傳統指標已無法全面有效地反映我國金融運行的總量和結構,杠桿率等關鍵概念也不能全面正確地解讀。
同時,金融數據的部門性特征較為明顯、數據覆蓋面不全和口徑不一致等問題也日益凸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研判、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張金融業的超級資產負債表既是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
在易會滿看來,超級資產負債表是一張涵蓋表內+表外、境內+境外、存量+流量、即期+遠期、傳統+創新的立體多維的金融報表體系,是一張全視角、全覆蓋、全口徑反映金融業運行狀況和風險實質的“體檢表”。它以可計量、可調控為根本目標,以統一性、前瞻性、漸進性、實效性為主要特征。
具體來看,統一性,就是要對金融業務尤其是創新業務統一產品標準、統一會計核算、統一信息共享,做到“車同軌,書同文”。前瞻性,就是要通過對超級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分析,形成對金融發展趨勢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狀況的戰略預判與把握。
漸進性,就是要考慮我國金融市場運行現狀和發展規律,對相關監管指標調整給予政策緩沖期,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實效性,就是要真實反映金融業整體運營情況和風險態勢,增強監管效力,引導金融創新向“簡單、透明、可控”回歸。
那么,應該如何構建超級資產負債表?他認為,要把握住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在對象上,要明確界定金融與非金融。金融是高風險行業,是特許經營行業,具有較強的專業屬性。要進一步厘清金融牌照和市場準入標準,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所有屬于金融范疇的業務和行為,不論是傳統金融還是新業態金融、無論線下金融還是線上金融,都應納入統計和監管,嚴禁“無照駕駛”,防止過度金融化。
二是在標準上,要建立統一的金融基礎制度。要對市場各類不同監管對象的同類業務實施標準一致的統一化監管。要抓緊研究新形勢下契合我國金融業運行實際的會計和統計體系,建立涵蓋各類金融機構、各種金融業務的統一國家標準,并相應完善審計、信息披露、社會信用與征信等體系,為金融調控和監管提供有效信息保障。
三是在原則上,要堅持基礎資產透明。對各類通道、委外類金融產品要穿透識別底層基礎資產,防止“套娃”式包裝,消滅不透明,做到不管風險如何改頭換面,始終有一雙“火眼金睛”。
他在點名批評金融亂象時提到,尤其是線上+線下、跨市場+線上+線下等交易形式更為復雜,不僅增加了風險隱蔽性和交叉傳染的可能性,也加劇了“脫實向虛”傾向,金融牌照的綜合化與實質經營的綜合化很難區分,多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增加了監管難度,且由于監管標準差異容易形成套利空間。
“特別是個別貨幣市場基金產品功能異化,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銀行功能之實等。”他指出。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