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原南坪縣)境內,因荷葉、盤亞、亞拉、尖盤、黑果、樹正、則查洼、熱西、郭都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區面積60,000多公頃,海拔在2,000米以上,樹正、日則、則查洼三條溝內分布114個湖泊,屬高山深谷碳酸鹽堰塞地貌,有翠海、疊瀑、彩林、雪山、藏情、藍冰六絕。
據《國家人文歷史》文章介紹,與中國多數風景名勝不同的是,她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識。直到上世紀中葉,只有山間小道與外界相通,藏民在這里世世代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把雪山視為男神和女神,把湖泊視為女神梳妝打扮的臉盆,把漫山遍野的樹木視為女神的長發,這里的自然生態得到敬畏,成為包括大熊貓在內的珍禽異獸的家園。
地震前的九寨溝火花海景觀(圖源:VCG)
九寨溝景點遭地震破壞(圖源:新華社)
九寨溝的價值是怎樣被外界發現的?在發現過程中,哪些人對九寨溝的保護起過關鍵作用?曾有作家在1978年進入九寨溝參觀,為保護九寨溝著文呼吁,被稱為“九寨溝之父”,這種說法是否妥當?其實是一個需要梳理的問題。
外界最早有大隊人馬開進九寨溝是1966年,這隊人馬來自林業部門。他們的任務不是保護景區,而是伐木。九寨溝的最大特色在于成群的湖泊和瀑布,而構成湖泊、瀑布的水源全靠森林涵養。所幸當時伐木技術比較落后,所以九寨溝的環境雖然遭到破壞,但沒有很快毀滅。
1975年,終于有一個農牧漁業部工作組對九寨溝進行了綜合考察,得出了“九寨溝不僅蘊藏了豐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優美景區”的結論。同年,中國林科院院長、著名林學家吳中倫教授對九寨溝作了較為全面的考察。他身臨其境,大為驚異地說,“我到過歐美數國,也從未見過這樣奇美的自然景色。”隨即上書四川省政府和省林業廳,要求很好地保護這里的自然景色。省林業廳立即發文指示縣林業局:“九寨溝則查洼、日則沿溝200米以外才準予砍伐。”這項措施力度雖然有限,卻是林業部門保護九寨溝的最早舉措。
九寨溝瀑布
1976年8月16日,松潘發生7.2級地震,四川省革委會副主任蔡文彬被任命為抗震前線救災總指揮,當晚率500輛軍車、2000名解放軍、近千名醫生,星夜出發奔赴地震災區。經過了20多天的日夜奮戰,到9月8日,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基本完成了救災任務。南坪縣委領導向蔡文彬建議,本縣有條溝,溝里有九個寨子,四十多個梯級湖泊,取名九寨溝,風景優美,空氣新鮮,花香鳥語,山花爛漫,湖水五彩繽紛,水清如鏡,是個值得游玩的好地方,希望你們到九寨溝玩兩天。
蔡文彬根據縣委介紹,安排了兩天時間,讓全體救災人員到九寨溝旅游。到了九寨溝,蔡文彬感到名不虛傳,簡直是個仙境般的旅游勝地,于是立即通知峨眉電影制片廠、四川電視臺的隨行記者,把九寨溝的主要景點全部拍攝下來。9月9日,接到省委緊急電話通知,立即趕回成都參加毛澤東去世的悼念活動。9月下旬,悼念活動結束后,蔡文彬向四川省委匯報了九寨溝的情況。省委書記認為很好,當即決定向國家旅游總局寫報告,申請開發九寨溝。1977年國家旅游局局長韓克華帶隊到九寨溝考察,正式定九寨溝為國家級旅游開發項目。
197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在《關于建議在四川幾個自然保護區的報告》中,提出在九寨溝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見。隨后,四川省委指示省林業廳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共同制定包括九寨溝在內的新建自然保護區的具體規劃。
1978年11月30日,下令停止在九寨溝伐木。
1978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轉國家林業總局《關于加強大熊貓保護、馴養工作的報告》,批準建立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0年,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成立。1982年,《人民日報》總編輯胡績偉到四川參加西南黨史座談會,何郝炬副省長告訴他九寨溝是最美麗最神奇的地方。胡績偉行車兩日,赴九寨溝考察,回京后積極促進將九寨溝正式開辟為旅游區。年底,國務院批準九寨溝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把九寨溝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次年底九寨溝“申遺”成功。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