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指出,繳稅基本收尾,隨著月度財政支出增多,流動性最緊張時刻已過去,不過月底到期量仍多,疊加政府債發行、上市銀行海外分紅等影響,流動性或呈現松緊平衡特征。
凈投放縮量
隨著月度稅期結束,本周以來受到企業繳稅沖擊而持續緊繃的市場資金面終于松緩下來。
交易員稱,昨日早盤資金面仍偏緊,大行融出不多,部分機構只得在限價位置融入短期資金,而14天以上資金需求少,價格下調明顯,午后仍不乏機構按限價借入,直到尾盤四點左右,中小機構轉而融出隔夜,資金面應聲回暖。“四點后,隔夜資金有求必應,資金市場一片和諧”,交易員稱。
昨日,貨幣市場利率短端趨穩,長端走低。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存款類機構)方面,隔夜品種加權平均利率小漲1BP至2.79%,7天回購利率略降至2.83%,跨月的14天回購利率漲6BP,其余期限方面,21天回購利率下行11BP,2個月品種下行7BP。利率互換小幅走低,亦反映出市場對流動性的預期在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20日早間,央行繼續通過逆回購操作為金融機構“補水”,當日共開展600億元逆回購操作,因無逆回購到期,實現凈投放600億元,為連續第四日實施凈投放,凈投放額則少于前三日水平,從側面印證金融機構流動性供求壓力已有所緩和。
據統計,自7月中旬以來,央行通過逆回購和MLF操作,累計實現凈投放5710億元,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因多種因素出現收緊時,及時發揮了“削峰填谷”、平抑波動的作用。
將恢復平穩
本周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突然收緊,讓市場機構有些猝不及防。據市場人士反映,本周前三日資金市場持續吃緊,尤其是短期資金捉襟見肘,與月初時短期流動性幾近泛濫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從市場層面看,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行“閉門不出”,以致處于資金鏈傳導中下游的中小銀行、非銀機構“借錢無門”、頭寸壓力驟增。
近期銀行“惜借”,一是因為流動性總量出現了下降,二是市場預期轉緊所致。從6月下旬到7月上旬,央行連續實施凈回籠近8000億元,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隨之從“較高”降至“適中”水平,而進入7月中旬以來,逆回購與MLF到期、企業繳稅、政府債券發行、上市公司海外分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致流動性總量進一步減少,進而引發資金面轉緊。尤其是,7月是繳稅大月,過去三年7月份財政存款增量均超過5000億元,結合今年4、5月財政存款增長高出季節性的規律來看,7月財政存款增量或超過6000億元,又因繳稅時點集中,故造成的時點性沖擊較為強烈。
市場人士指出,集中繳稅快速消耗銀行超儲,加上多種因素疊加共振影響市場情緒,致銀行融出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意愿下降。不過,除政府債發行之外,上述因素多為季節性因素,難造成持續性影響。近兩日繳稅影響已在下降,加之央行持續提供流動性支持,市場情緒趨于穩定,流動性已逐步好轉。
進一步看,在央行持續“補水”的背景下,流動性總量并未到特別緊張的程度,體現為“靠高價也能借到”以及“出長錢的不少”,說明有部分機構仍有富余資金,只是傾向于出價格更高的長期限。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繳稅基本結束,進入下旬,財政支出將增多,料7月流動性最緊的時候已經過去;不過月底到期量仍不少,疊加政府債發行、上市銀行海外分紅等影響,流動性仍將面臨擾動,預計在央行“削峰填谷”式調控下,流動性將恢復松緊平衡。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