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7月18日晚間播出《新聞1+1》節目中,就中國對外投資出現的新情況進行關注。發改委發言人稱有關部門將繼續關注房地產等行業的非理性對外投資風險,建議有關企業審慎行事。
7月13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會上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國境內投資者累計投資額達481.9億元,同比下降45.8%。數據顯示,全國房地產業對外投資同比降幅超八成,僅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同比下降82.5%,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1%。
繼商務部之后,國家發改委昨日再次表態,有關部門將繼續關注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防范對外投資風險,并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開始,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就頻頻被相關監管部門提及,國家相關部門首次針對一些企業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提出警告,并啟動了嚴管模式,而此次,發改委發言人也并沒有增加新的內容,只是對現有政策進行了再次強調。
近年來,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不少國內資本選擇到海外市場尋覓新商機。以體育俱樂部投資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5-2016年間,內地企業海外收購的足球隊數量已達12支,耗費資金超過150億元。有分析認為,個別企業急于在海外市場獲得“存在感”,目的之一是提高估值,達到提升股價的目的。
今年兩會期間,商務部部長鐘山曾表示,我國有少量企業“走出去”存在著盲目、非理性行為,到境外投資和發展難以為繼,甚至對國家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我們非但不鼓勵盲目、非理性的投資,還要對涉嫌其中的企業進行監管”。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近日也表示,一些企業在國內沒有實力和經驗,在國外出現了困難和問題,還對我們國家產生了負面形象。“非理性”話中有話,這些行為并不是以增加生產為背景的,實質上是一種轉移資產行為。外匯資本的過度外流會沖擊匯率的穩定,會引起一系列問題的影響,首當其沖是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一旦受到影響,則會沖擊實體經濟,對股票投資者而言,一旦某些企業上了黑名單,融資會受到影響,這些股票毫無疑問會下跌。
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的頭版文章稱,非理性的海外投資并購可能給中國的金融體系注入風險,“大量外匯儲備的流出,也可能對中國現有的外匯管理制度造成沖擊,從而影響到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現階段,一些中國企業集團大量運用多種融資方式,進行高杠桿收購,尤其值得警惕。”
證券時報認為,發改委的這一表態,實際上是回答了去年底以來市場流傳的關于“部分境外直接投資業務可能面臨急剎車”的疑慮,從今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數據來看,有關部門對某些企業的瘋狂跨境并購行為,實質上或已采取了一些“治虛火”的舉措。
然而國內企業通過“走出去”方式進行資本項下的海外并購或投資,其根本都是從市場需求以及企業盈利為出發點的市場化選擇。
幫助企業進行充分的技術與產業升級,正是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步驟。與當年的商品全球化類似,今天我們也必須直面并迎接資本全球化的浪潮。因此,從相關部門的政策初衷來看,沒有也不會對國內企業海外投資“踩剎車”,對某些非理性對外投資行為的關注,更多只是一種對虛火過旺的辨證治療手段。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主流媒體密集發聲:對外非理性投資被敲警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