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凝聚企業的綠色發展共識,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7月6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在北京共同舉辦主題為“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華首席代表Ralf Bredel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目前面臨一系列環境挑戰,亟需把經濟增長和工業消耗分離。這需要逐漸完成現有工業的綠色化和未來大量投資綠色新能源、綠色產業等。同時,為了刺激企業充分融入綠色發展之中,要制定相應的參與機制。
雖然中國的綠色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勢頭異常迅猛。北京市房山區區委書記曾贊榮介紹,近年來為落實綠色轉型,房山區重點打造了北京基金小鎮,承接首都金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外溢。目前已有253家機構入駐基金小鎮,基金管理規模達5165億元。
在綠色轉型中,除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外,金融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認為,金融應幫助綠色產業開拓市場,抓準市場定位。沒有市場的創新將不具生命力,一項產業的綠色轉型首先要研發出有方向性的產品。在此過程中,金融業應提供相關產業發展的評估、研究、預測以及金融服務支持。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李曉西表示,在2014年的綠色投資中,政府財政投資比重不到20%,有80%需要社會各方出資,一個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將有助于實現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目標。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表示,企業是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實施主體,但一些傳統企業在綠色發展方面,并未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甚至存在違規和違法行為。過去一年,環保督察初步立案檢查污染企業和單位15586家,罰款7.5億元,立案偵查1154件,問責10426人,說明我國在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任重道遠。其中,需要通過建立有效社會體系,讓環境治理主體逐步多元化,人人成為綠色發展的監管對象,從而解決對污染源實時監管等問題。
對于傳統企業在綠色轉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認為,過去對于地方政府業績的考核標準基本是GDP,導致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數據和稅收。雖然這種現象正在逐漸轉變,但還需時間。在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政策要激勵企業和地方政府,使它們愿意實現綠色轉型。如果目前市場不存在綠色發展需求,那么要相應地創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