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一家共享單車宣告倒閉,距離“悟空單車”倒閉僅過去8天。從規模來看,雖然該公司甚至無法進入第二梯隊,但其創始人一句“再也不看好共享單車模式了”,或許道出了眾多共享單車二三梯隊公司目前的窘迫和無奈。
現有共享單車二三梯隊公司突圍的著力點是在與摩拜和ofo小黃車的同質化競爭中尋求差異化發展。一種是在產品上做文章,如“小藍車”致力于通過打造專業級的自行車提升用戶的騎行體驗,優拜單車設置電子圍欄希望解決單車亂停放問題;另一種則從擴張路徑出發,優先布局二三線城市,意在搶占尚未被摩拜和ofo小黃車占領的市場,目前宣告倒閉的兩家公司均采取了這一戰略。
對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似乎是正確的商業邏輯,甚至稱得上另辟蹊徑,但對于共享單車行業來說,盡管每種單車在騎行體驗、停車方式甚至顏色上略有差異,但其本質上為滿足“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的邏輯并沒有改變。正是這個最本質的需求,決定了迅速規模化投放是共享單車最重要的競爭策略之一。沒有大規模投放,用戶找不到車,體驗無從談起,電子圍欄所宣稱的改善城市秩序也是空中樓閣。而對于優先布局二三線城市的“圍獵者”來說,需要承擔昂貴的用戶教育成本,正如目前倒閉的兩家共享單車公司所坦言,最大的問題是車輛丟失。而更殘酷的問題是,當摩拜和ofo小黃車將戰線從一線城市延展至二三線城市時,體量較小的公司如何與背靠強大資本的巨頭競爭。
資本市場永遠不缺風口,也永遠不缺跟風者和泡沫。較低的門檻使各路人馬紛紛進入這個市場,但眾聲喧嘩過后,能笑傲江湖的,一種是打造充分競爭優勢的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良性循環盈利;另一種是資本站臺到最后的企業。而目前二三梯隊的共享單車,顯然不具備任何一種能夠持續與領軍者抗衡的能力。摩拜和ofo小黃車目前在一線城市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看似留給了后來者更廣闊的腹地,實際上只是一個因分身乏力而出現的時間窗口。貿然闖入者,如果沒有充分的競爭優勢,未來很難從巨頭的夾擊中脫身。
從行業角度看,雖然與滴滴等互聯網公司的輕資產模式有所不同,共享單車更像是重資產行業,但資產的輕重并不能改變其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本質,不能改變其依靠大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演進方式,更不能改變資本驅動下的行業發展方向。競爭愈激烈,行業發展邏輯也更為清晰,競爭者最終都走上了合作的道路,如同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并、大眾點評和美團的合并,以及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行業獨角獸成長的背后,是一場場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無聲戰役,共享單車也不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