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紅奶茶店已取代地產中介店成為街邊新開店鋪的主力,一些茶飲店所帶來的銷售神話成為小微創業者們的創富指南,網紅餐飲企業通過新品牌、新單品,以及雇人排隊的行為藝術營造了供不應求的氣氛,靠口碑話題帶出潛在需求,互聯網公司的線上營銷套路被用到了線下,消費者成為自愿把逛街變成“等茶”的狂熱粉絲。
在同樣套路的不同外殼下,投資者也易于暴露其普適、傾向性的行為,資本市場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地方,同樣反映著人性中的偏好和固有行為模式。隨著A股市場股票數量越來越多,A股上市公司的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投資者的交易范圍、交易傾向隨著市場結構而演化,從中可以感受到與實體企業經營探索上的一些共通之處。
我們統計了表征大中盤上市公司的滬深300指數、表征中小盤上市公司的中證500指數,以及表征小盤股上市公司的中證1000指數,對照了它們的月度成交額數據以及在A股總成交額中的占比,可以明顯看出,自2014年12月新股發行提速后,中證800和中證1000以外的超小盤股(包括次新股、新股)的數量從700只增加到1400只,此類股票占市場成交的比例從不足10%增加到接近40%;但隨著2016年年中監管層對借殼炒殼行為進行規范,小盤股的市場流動性開始持續下降,其中中證1000指數成分股的周成交額中位數從一年前(2016年6月27日當周)的7.8億元跌落到目前的3億元,中證500指數成分股的周成交額中位數從7.7億元下降到4.6億元,與此同時,以滬深300為代表的大中盤股票成交卻日漸活躍(周成交額從12.17億元上升到12.53億元).
我們還發現,2016年年中的時候,滬深兩市超過一半的總成交額都來自于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貢獻,只有不到17%的成交額來自于滬深300成分股。一年之后的今天,創業板指成分股的日成交額下降一半多,成交占比也從巔峰時的22%回落到17%,中證1000指數成分股的成交占比更是下降了15個百分點。從這些統計結果來看,在目前A股股票數量超過3200只,而市場資金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存量資金在單只股票尤其是小股票上的配置日漸分散,這使得沒有了新股和次新股標簽的小市值股票,正面臨著日漸式微的交易流動性。以2017年6月27日為例,我們注意到,全市場近一半的個股成交金額都在五千萬元以下,日均成交額2億元以上的個股不到500家,但其總成交額卻占到全市場成交額的60%以上。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我們統計的過去一周成交金額排名前200位的個股,今年以來算術平均收益率達15.71%,遠超各大主流寬基指數。這使我們意識到,在市場日益重視小盤股的流動性問題之際,今年以來的“漂亮50”、白馬藍籌行情的背后,可能是投資者對于交易流動性的被動選擇:即由于小盤股流動性下降,資金進出較難,導致投資者不得不追尋一些容易進出的個股作為戰術配置標的,以確保投資組合在調整上的靈活度。而參考按照滬深300成分股成交占比的歷史趨勢來看,目前它們在市場總成交額中的占比還只是恢復到中樞水平,還未達到成交擁擠集中的地步。
在股票數量增加的時候,機構投資者對于個股投資的選擇范圍可能正越來越有限——這感覺就像是街邊的奶茶店,貌似店面那么多,但你看到的門庭若市者和門可羅雀者,差別就是那么明顯。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其實反映的也是企業或者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盈利能力的分化。
例如,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媒體面向大眾所做的一些歸納與分析,即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來看,一個好公司的凈利潤可能抵得過幾百家小公司;另一方面,優質資產的供給不會隨著證券化進程而快速增加,這也是目前價值風格引領投資風潮的內在邏輯之一。
從網紅飲品店的營銷策略談起,筆者觀察到,在資本市場上,有部分個股在一些套路的包裝下,以熱點題材和概念來吸引投資者眼球,通過欲語還休的信息披露手法或股價的大幅波動等,來吸引“熱錢”涌入、跟風,這的確是我們市場曾經存在過的一種現象或曰投資套路。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產品品質獲得優質口碑,從而憑借口碑維持市場競爭力和堅實的“護城河”,這是另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光明大道。在小盤股流動性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優質投資標的,選擇何種投資模式,同時怎樣使資源向具有內在價值和優良成長性的企業傾斜,這對于股票市場的各個參與主體,包括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乃至上市公司、投機客而言,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琢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