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普惠金融,首先應以農村產權融資為突破口,盤活農村地區的要素資源,釋放它的融資功能,以破解‘融資難’問題。”近日,成都農商行常務副行長李劍飛在做客新華會客廳時表示,“融資難”是制約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發展普惠金融,首先應大力推廣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型,將上下游主體串聯成一個整體,給予統一的批量授信,以“1+N”的模式為農民增強融資便利。
今年以來,“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被列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部分。分布在中國各個省份、最“接地氣”的城市商業銀行無疑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的中堅力量。多年來,成都農商行便通過創新融資模式、推出多種特色化信貸產品、增強大數據風控等手段,打造出銀行業普惠金融的“新樣本”。
三模式破解農民“融資難”
“針對農民‘融資難’,我們積極探索了三種融資模式。”李劍飛說,“一是“農業龍頭企業+農戶”融資模式、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融資模式、三是“專業市場+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融資模式。”
“我們向彭州市的農家樂經營戶提供了5000萬元的批量授信,支持當地連片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向邛崍市、大邑縣等地的種糧農戶提供了9000萬元的批量授信,支持了糧食產區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目前,成都農商行已經累計為30余個農業產業鏈項目提供了10億元的授信。”李劍飛說。
此外,針對農村地區的融資難問題,成都農商行還積極探索“四權”抵押貸款模式,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地經營權等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并積極擴大有效擔保的范圍,將農業設施、農產品倉單、花果苗木等要素資源也納了進來。
同時,以農村土地綜合整理為契機,成都農商行加大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力度,按照政府的統一規劃,積極提供資金,支持當地建設農村新居,將老舊村莊復墾為耕地,把結余的土地指標用來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幫助一批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走出了一條“地權資產化、土地金融化、鄉村市鎮化”的新路子。“目前我們在這方面投入的信貸資金已經超過了30億元。”李劍飛說。
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李劍飛看來,破解農民“信貸難、融資難”,還要不斷創新具有針對性的特色化的信貸產品。為此,成都農商行推出了標準化的“惠農時貸”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根據農戶種養殖的成本來核定授信額度,比如:養1頭生豬的成本是1000元,我們給予標準化的授信額度為1000元。養10頭生豬,那么最高可以獲得1000元×10,也就是10000元的貸款。這樣簡單易行,農民也通俗易懂,為他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李劍飛說。
除了“貸得到”,還要幫助農民“夠得著”。為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成都農商行在各鄉縣地區布放了600余臺自助終端,設置了1400多個助農取款服務點,配備了2047名金融服務聯絡員,并為每個鄉都安排了一名對口聯系的農貸客戶經理。
“目前我們有647個營業網點,而80%的網點扎根在城鄉縣域。”李劍飛說,“今年我們還將新建100個功能齊全的惠農微銀行,將金融服務延伸至每一名農民身邊。”
依托大數據防金融風險
風險防范是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永恒主題,對于普惠金融,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月17日,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2017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再次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那么該如何進行風險防控?
“我們重點考慮了四個方面,”李劍飛說,“第一要堅持用大數法則來覆蓋風險,堅持“小而分散”的原則,把覆蓋面和客群做大,把單戶貸款的金額做小,讓風險更為分散。”
其次,要依托數字普惠金融,用好大數據的風控手段。“我們借助農村金融服務聯絡員隊伍和雙基合作惠農貸款機制,積極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目前已完成16.2萬名農戶的信息建檔。同時,注意對內外部數據的信息收集和平臺連接,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手段,增強風控領域的信息對稱,完善客戶授信評分模型,使其貸款額度與信用評級適配、恰當。”
再者,要聯合各方,共同完善風險補償的機制。“一是依托政府,爭取財政補貼、風險基金補償支持。二是加強與政策性擔保公司及不良收儲機構的合作,規范地、透明地開展業務合作,縮小風險敞口。三是積極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探索將自然災害保險、價格指數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等險種引入融資鏈條,發揮其保險保障功能,降低信貸資產風險。”
最后,要做好差異化的風險化解。“對于滿足續貸條件的存量客戶,我們積極給予續貸支持;對于暫時出現困難,但有經營能力、市場前景較好的企業,我們通過期限調整、用信品種的轉換、利率的優惠、瘦身減債等措施,平滑其還款壓力,以時間換空間,為企業生存發展提供支持窗口;對于沒有盤活希望的‘僵尸企業’,我們堅決退出,采取批量打包、核銷等方式加快處置不良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