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三農”政策重心之一,農村土地流轉在廣東如火如荼。土地流轉的強勁東風把城市工商資本刮進農業領域,帶動了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激發了廣東農業全鏈條變革,農業利潤、農民收入有了明顯增長。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村干主導、資本下鄉、農民進城”特點顯著,相當部分流轉土地的“接盤手”,是城市工商企業主和縣鎮村三級干部,或者是他們與本地種養大戶的聯合體。在此期間,應警惕下鄉資本對農民小散戶產生的擠出效應。
資本下鄉彌補農村歷史欠賬
據廣東省農業廳統計,目前,廣東省農村土地呈現“三分天下”狀況:三分之一已實現流轉,規模達800萬畝;三分之一客觀環境條件不適合連片種養,難以流轉;還有三分之一尚可流轉。伴隨著資本及知識強勢下鄉,“三農”歷史欠賬得到極大彌補,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和現代化率迅速提高。
廣東的土地流轉并不是“一戶農民承包幾戶的地”那樣的簡單加減法。流轉連片的土地,承租經營者采用企業化、工廠化經營方式,投入巨大的啟動資金,平整成片,改水改土,從機耕、灌溉等硬件設施,到種苗和養殖、管理技術,全面改造升級,經營品種以經濟作物和禽畜養殖為主,資金投入強度動輒以百萬元、千萬元計,并非一般“農村種養大戶”可以企及,而往往依賴于城市工商資本下鄉。資本所有者有的是外來企業家,有的是外出經商的本地鄉親。
流轉經營3000余畝的湛江市下轄廉江市良垌鎮中塘村村支書兼村主任全王新說:“土地整理連片、機耕設施、水肥一體化灌溉,都是剛性投資,是投資農業的起步階段。”土地流轉合同一簽訂,田間第一個景象就是大量農機進常
資本強勢下鄉,“三農”歷史欠賬得到極大彌補,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和現代化率迅速提高。2010年—2015年,廣東農業科技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了10.7個百分點和9.5個百分點。全省水稻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7%。新科技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的實踐和應用。
伴隨資本下鄉的是知識強勢下鄉。擁有大學學歷,到過美國、以色列等地考察農業技術,也是廣東下鄉投資者的“流行標配”。他們給農村帶去種養生態化、管理精細化、產品高檔化的理論和實踐。
珠海綠手指份額農園創始人鄒子龍擁有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學位,合伙承租經營300畝土地種植應季有機蔬菜。他說,在珠海經營僅僅一年半時間,有票據的大宗投資已超過1000萬元,其中技術和設備投資占大頭。“很多設備都是高技術產品。噴灌系統是進口的,用手機APP控制,一個淋噴頭就要27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