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多位業內專家在第十一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上表示,金融創新要能夠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具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可以考慮從要素流動配置、加強區域內金融政策協調和金融企業差異化布局等角度入手。
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強調,金融創新最根本是要以實體經濟財富的增長為基礎和前提。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翁陽認為,從服務實體經濟來講,金融創新首先要對實體經濟進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設計創新產品。其次要站在實體經濟的長遠角度提出創新方案。
中建投資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博提出,具體而言,金融創新涵蓋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產品創新三個方面。政府更多關注制度和政策創新方面,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需要結合行業發展來進行探討。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司長陳洪宛認為,隨著個人社會信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金融創新可以從這個角度提供助力。現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偷稅漏稅、惡意逃廢債等,建議加快和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
談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下金融企業如何布局謀篇,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總裁李彤認為,金融企業要進行差異化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產品的分布。因此,要進行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規劃建設和金融資源的整合,建立統一的金融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加強京津冀區域內的金融政策協調。
“協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在京津冀范圍內考慮要素流動或配置。”紀敏認為,北京兼具科技資源優勢和行政資源優勢。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資源和行政資源就應在京津冀的范圍內進行配置。資源配置的一體化可通過設立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基金等方式。
“天津則可以更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人民幣全球債券市場的特殊作用和優勢。”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建議,在天津建立一個人民幣國際債券交易中心或債券發行運營交易中心,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天津的口岸優勢、歷史優勢、區位優勢和華北地區的出口優勢。如此,天津的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的效應或將顯現出來。
另外,周博表示,京津冀地區在全國金融創新方面已經是排頭兵,90%的融資租賃都在這里。未來可在投貸聯動等方面進行更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