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船重工旗下武船集團總承包的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6月3日在青島交付給挪威企業。作為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養殖裝備,該平臺配備了全球最先進的三文魚智能養殖系統、自動化保障系統、高端深海運營管理系統。此舉被認為是中船重工軍民融合以及發力“一帶一路”的創新之舉,也是公司在深遠海裝備制造領域的重要突破,也標志著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能力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世界首座大型智能深海養殖設備
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總高69米,直徑110米,它的整體容量超過25萬立方米,相當于200個標準游泳池,最多可以同時養殖150萬條三文魚,設計死亡率低于2%。該裝備可抗海上12級臺風,是目前全球首個現代化、全自動智能海上養殖裝備,僅需3-7名工作人員進行操控維護。
武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智能養魚平臺是為挪威業主在深海養殖三文魚而建造,針對三文魚的養殖特點,進行了全程智能化設計。其融入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智能化等技術,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余個,水下水上監控設備100余個,生物光源100余個,投放魚苗、喂食、監控、捕魚、清潔等工作都可以實現智能化操作。
整個裝備由挪威方面完成初始設計,由武船集團進行工程設計和建造。據了解,當初競標這個項目的時候,有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同時投標,武船集團的報價其實并不低,但挪威企業在深入了解后,將項目交給了武船集團。
目前,近海養殖的裝備技術比較成熟,但是深海養殖的裝備制造還有待開發。據武船集團技術負責人介紹,智能平臺上安裝的新型旋轉門系統能夠智能完成漁網清洗、活魚自動驅趕和捕捉、底部死魚收集、防虱等漁場主要功能。但是,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在精度上要求極高,直徑110米、重達數百噸的門形框架,在水下環境中,要以中央立柱為中心,在周長300多米的平面上,以毫米級的精度在軌道上自如運轉,是個巨大的技術挑戰。
平臺結構的大塢搭載過程也是十足的技術活,要將預制好的26個巨型分段節點、13根超長立柱、7個大型浮體分段、1個重數百噸的上層建筑等結構和部件,完美地組合成一個“海上巨無霸”,難度如同“象鼻繡花”。
據了解,這個“超級漁場”的訂單價格大概在6000萬美元左右,利潤要比造船業高很多。目前,中船重工又從挪威拿到了5臺新增訂單。業內人士預計,對于海上養魚平臺,近期全球約有100臺的需求。
軍民融合嫁接“一帶一路”
武船集團是中船重工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重工下屬單位,目前,武船集團的業務板塊主要有軍工、能源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以及船舶游艇等九大類,“超級漁場”建造項目歸屬于海工裝備業務板塊。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該項目充分利用武船集團青島公司30萬噸級船塢的制造能力,發揮了公司軍工、船舶制造的技術優勢。
中船重工集團董事長兼中國重工董事長胡問鳴稱,在全球造船業陷入低谷的背景下,集團在探索如何利用創新驅動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把公司的優勢海洋裝備技術應用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需求中去,并且引領相關行業的新走向。
胡問鳴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軍民融合有三個層次,其中之一就是產品層面的融合。
據了解,武船集團從2014年開始對挪威海洋漁場項目跟蹤、競標,2015年該項目開始建造,用時380多天,攻克眾多技術難關,該項目最終在科技水平、建造速度、建造質量方面均達到并超過了業主的要求。
海上漁場養魚平臺項目的業主挪威薩爾瑪集團,是挪威海產品養殖的上市公司,三文魚養殖量占挪威市場的20%左右,總資產達12億美元。通過此次深海漁場項目的應用,薩爾瑪公司希望成為世界第一大三文魚養殖企業。
這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領域——智能深海養殖裝備市場。武船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挪威海上漁場平臺的建造成功,為我國企業全面進入這一市場開了一個好頭。
對于拓展深海智能養殖裝備制造的國際市場,胡問鳴談到,“一帶一路”沿線及合作國家有不少國家瀕臨海洋,發展深海養殖業大有前景,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基金等方式支持這些國家購買或租賃這一深海養殖設備,這將是合作雙贏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