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靜濤:在討論“六絕”是否來臨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今年的“五窮”的含義與往年不同。A股市場的季節性特征,可以概括為春季躁動。四月決斷、五窮六絕七翻身,其背后的核心邏輯是經濟基本面預期演繹的規律。春季樂觀的經濟基本面預期暫時無法證偽,四月是經濟數據驗證期。2009年之后,四月經濟證偽是常態,五月悲觀預期進一步發酵,六月達到極點,七月“政策和經濟的交誼舞”開始發揮作用,穩增長政策明確,市場預期修復。而2017年“五窮”的核心原因是金融去杠桿的預期持續發酵,所以今年分析“六絕”的著眼點也是去杠桿預期的展望。金融去杠桿的擾動依然存在,但未必是“六絕”,市場大幅回調之后,震蕩整固,逐漸確認“底部區域”的概率較高。我們從兩個角度論證“底部區域”:一方面,機構投資者的倉位前期已系統性下行,而市場對于金融去杠桿最終形態的看法逐漸回歸中性,系統性“縮表”發生的概率并不高,進行銀行體系的“債務置換”才是大概率。市場實際上在低倉位等待,這其實是一種穩態。另一方面,我們看到A股市場估值總體處于合理狀態,尋找有絕對安全邊際的錯殺板塊并不容易,但同樣不存在明顯高估的板塊,在我們看來,估值合理+低倉位=底部區域。關注6月兩個敏感節點,6月12日商業銀行自查結束之后,政策預期演化的情況;另外關注6月底季末MPA考核能否平穩過關,擾動因素余波未平。盡管面臨不確定性,但6月總體維持震蕩格局的概率較大。
王德倫:當前市場面臨經濟增長與流動性兩個方向壓力。經濟預期逐步邊際下行,全年“前高后低”節奏預期正在反應;金融監管導致流動性環境收緊,資金價格處于高位;臨近半年度末尾,市場融資利率仍有走高趨勢,對股市的資金池存在擠出效應。
證監會發布減持新規,短期有利風險偏好回暖,長期將繼續引導A股的價值化趨勢。新規發布后,減持對市場的集中沖擊將被減弱,使得籌碼供給壓力將被平滑,因此,減持新規短期有利于市場風險偏好回暖。長期來看,本次新規是此前監管思路的延續,將繼續引導A股的價值化趨勢。6月份銀行面臨MPA季考。金融“去杠桿”監管政策的長期影響將導致銀行、保險這些絕對收益機構對股市配置規模與比例的減弱,負債端驅動資產端的配置模式終結,“資產荒”將謝幕。對股市存在一定壓力。
此外,6月美聯儲加息概率提升也對利率形成外部制約。美國5月份非農業人口就業數據預期持續向好,加息預期繼續升溫,國內利率也將受影響有上升預期,將使實體經濟與股市進一步承壓。
魏穎捷:A股調整主要集中于創業板為代表的小市值品種,逆全球市場走弱的根源在于基本面預期弱化以及強監管對于中小盤估值體系的重構。減持新規堵上了之前變相減持的漏洞,新股發行節奏也有所下降,對于A股的供求失衡而言,6月是個轉折點,至少減持、定增、IPO和借殼等行為對市場的抽血效應將明顯減弱。創業板等小盤股年初以來的下跌是對殼價值折價、外延式并購趨嚴、成長預期下移的集中體現,在悲觀預期打得比較滿,且供求層面出現拐點變化的情況下,至少下跌重災區的中小盤股迎來反彈機會。相反,上證50近期創出年內新高,一部分歸因于藍籌股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的確定性溢價,另一方面源于機構避險需求下的抱團效應,談不上五窮六絕。市場面上,創業板近期的成交量明顯高于今年初的水平,放量下跌顯示在賣空背后的承接力度在加強。而上證50和滬深300的縮量上漲對應市場分歧小,仍有望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