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近三十年,我國經濟依靠商品出口快速崛起,中國制造響徹全球。對于我們自己,經濟發展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充分的就業,百萬民眾受益其中脫離貧窮;然而另一方面,我國的崛起給世界上其他經濟體帶來了什么,這也值得我們深思。換句話說,誰才是中國出口貿易的最大受益者,而又是誰因為“中國制造”走下神壇。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制造”對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可為是噩夢的存在。為什么這么說呢?以英國和美國為例,由于中國制造的介入,廉價豐富的商品逐漸稱霸市場,其本土制造業因為勞動成本過高無法與我們相抗衡,最終導致惡性循環,生產力下降,企業虧損,員工失業。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國民需求的快速提升。也就是說,“中國制造”帶來的不僅是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戰,還有本國消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購物欲望的增強。大家試想一下,一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國家,哪怕其平均消費水平只提高一個等級,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會是怎樣。從國民財富的角度來說,當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大媽在瘋狂購物時,試問還有誰會在意中國制造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制造”其實帶來了一個全球性商品大繁榮時代,“旅游消費”其實只是這個大繁榮時代的一小部分,對于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制造”更帶來了對原材料進口的大量需求,包括農作物、礦石和石油。
這里講個數據,1995年到2015年,新興市場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已經翻了12倍,相比之下,這些新興市場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僅提高了2倍,要知道,1995年,中國制造業僅有20%的原材料來自于這些國家,而到了現在,這個比例卻上升到了80%??梢赃@么說吧,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已經變成了不可或缺貿易伙伴,但有趣的是,這些國家從中國的進口卻維持穩定,并沒有什么增長。如圖:
寫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覺得,從“中國制造”中獲益最多的莫過于這些新興國家,但筆者想說,這些新興國家可不這么認為。巴西前總統羅塞夫就曾說:“巴西的經濟發展不應該僅僅依靠原材料出口,通過生產去加工這些原材料,提升巴西產品的價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羅塞夫對于過度依賴出口基本物資而維持經濟增長表示了擔憂。所以,對于新興國家而言,從“中國制造”中得到的巨大好處面臨的必然是失去與“中國制造”抗衡的機會。
關于這方面,其實筆者還是想從國民財富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以巴西為例,巴西目前80%的出口額都是來自中國,但產品主要是大豆和鐵礦石這類原材料。2000年至2010年間,巴西政府曾做過多次人口普查,研究國民財富在這段時間里的增長情況(即巴西對中國出口增長的黃金時段)。我們要知道,巴西對我們國家出口原材料的同時,他們也從中國進口半成品再次加工,人口普查表明,這些從事半成品加工的工人在此階段的工資上漲并不快,每年0.8%的增長水平可以說是國民財富增長中倒數的。
但對于那些生產大豆和鐵礦石的企業,這種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中國需求的增長,這些企業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盈利能力都大幅攀升,就業人數居高不下的同時,工人的工資增速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誠然,“中國制造”對新興國家的下游產業造成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但對他們上游產業,“中國制造”卻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和中國比較相像的是,在正規程度上,新興國家的上游產業是遠好于下游產業的,它們就相當于“國企”,這也就意味著,醫療保障、失業保障、慈善事業等社會福利隨著這些“正規軍”的崛起加速發展,“中國制造”其利遠大于弊。
中國制造給世界帶來的物質繁榮,筆者不想再去強調;它對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也不需要回避;更甚至,它給我們自己帶來的產能過剩和空氣污染我們也不要去否認。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制造讓發達國家的商店老板愛上了“中國大媽”,讓新興國家的工人多了社會保障,讓我們自己衣食無憂,讓世界各地認識了中國!這時候,你會發現誰才是“中國制造”的真正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