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第一次中美最高級別經貿對話中,“對等”成為美方常用的一個高頻詞匯。事實上,這一單詞也是近兩年美國商界和學界的熱門詞匯。這一新提法的背后,究竟透露出美國怎樣的利益訴求?對于預判特朗普時代的中美經貿關系又有何意義?
美方這一新提法之所以值得研究,原因之一是在從英文到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大多數媒體出現了偏差。美方這一提法的英文為reciprocity或其形容詞reciprocal。這一單詞在中文中存在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其含義相去甚遠。
該單詞可以翻譯為互惠,例如互惠的雙邊經貿關系;也可以翻譯為對等,例如市場的對等開放。按媒體此前的翻譯習慣,當這個詞形容宏觀性的雙邊關系時常常翻譯成互惠,而在形容技術性具體問題時則翻譯為對等。
不過,這樣的翻譯方法在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不再適用。美國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在19日會談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說:“在貿易問題上平衡、公平、對等原則將繼續指引美國立場。”對此,很多中文媒體,包括《金融時報》中文網這樣的知名外媒都仍按傳統將這一單詞譯為互惠。
顯然,兩種不同翻譯方法會傳達出不同意圖。在中文中,互惠是一個籠統、中性概念,互惠互利并不一定要求平衡或對等。例如,中美經貿關系是互惠的,但同時也是不平衡的。而對等則是指向精準、富有攻擊性的概念:強調待遇的完全一致,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
在本輪對話前后,美方反復拋出對等這一提法。在對話開始前一天,商務部長羅斯就在出席首屆中美企業家峰會時說,特朗普政府致力于“朝著更加公平、平等、對等方向來再平衡貿易和投資關系”。
在19日對話會開幕時,美國財長姆努欽說,對等的關系意味著“為美國公司在中國提供和我們為中國公司在美國提供相同的準入”。
在19日對話結束后,羅斯對《金融時報》表示,美方對中方強調了特朗普總統想要一個“更加平衡和對等的”貿易關系。
顯然,在上述所有的美方表態中,reciprocity這一單詞并不是指籠統客套的“互惠”,而是意圖明確、頗具攻擊性的“對等”。并且,這種在描述中美整體經貿關系時反復強調對等概念,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美方新動向。
筆者梳理了從2013年至2016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聯合成果情況說明”后發現,在過去四年中對等這一單詞出現的頻率非常低,一共只有三次,并且都是描述具體技術性問題。例如,就監管進行公開和對等的對話、適航系統的對等互認。
也就是說,在奧巴馬政府期間,美方未將投資和貿易的待遇對等作為中美經貿關系的一個焦點話題。這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新現象,其原因在于美國企業界對中國市場開放度的不滿,和特朗普政府的民粹主義經濟立場一拍即合,令這一企業界訴求迅速為美國新政府采納。
對等的呼聲最早來自于美國商界。美國中國商會每年都會進行會員企業調查,在2016年的調查中,3/4的企業認為和此前相比他們在中國更加不受歡迎。該商會政策委員會主席萊斯特·羅斯(Lester Ross)在今年初表示,一些會員企業已轉向支持特朗普在打開中國市場方面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包括要求對等原則,即中國應向美國企業提供與美國向中資企業提供的同等市場準入和待遇。
商界呼聲得到了學界和智庫支持。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授伯納德·戈登(Bernard Gordon)2016年11月在《外交事務》雜志刊文,呼吁對中國采取“投資對等”的強硬立場。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史劍道也在今年初建議特朗普政府,按照對等原則在部分美國行業限制中國投資。
商界和學界的呼吁顯然被信奉經濟民粹主義的特朗普政府所采納,因為這有利于特朗普政府樹立保護美國企業、對外強硬的形象。同時,這也和特朗普一貫的保護美國人利益、不讓外國人占便宜的個人姿態相一致。
在特朗普政府近期遭遇通俄門調查、廢除奧巴馬醫改失敗等重大挫折之際,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展現強硬態度、最大化地逼迫中國做出利益妥協來改善其國內形象。
從這一點上來說,對等有可能成為特朗普政府保護主義的借口:如果中國不對等開放,美國就報復制裁。并且,這一苗頭已經顯露。路透社日前援引消息人士報道說,今年以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已經對9起中國投資展開調查,這一數字創下歷史新高。
中美經貿關系的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美政府已達成改變這種失衡共識,即實現“再平衡”。但這種調整不是線性的,既需要調整時間,也需要轉圜空間。
雖然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鑒于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求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采納和美國類似的開放和準入標準是不切實際的。
在再平衡這一既有對話框架下,中美雙方對經貿失衡的原因和改善方向都已有共識,個別議題上的分歧不會影響整體討論框架的穩定。而特朗普政府拋棄再平衡對話框架,執著于貿易和投資對等的具體議題,令雙邊經貿關系變得更加易受沖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