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財經5月18日訊,2013年,勃林格殷格翰冒著風險做了一個戰略性決定,進入中國提供生物制藥合同生產服務。當時生物制藥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甚至沒有,合同生產更是禁地。日前,德國制藥巨頭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家立表示,BI董事會決定,通過投資方式與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公司合作,工廠落地浦東張江。
5月16日,BI宣布中國生物制藥基地啟用,成為首家跨國藥企在華建立的首個國際標準的生物制藥基地。2016年2月,BI成為國內首批開展生物制藥合同生產(CMO)的試點企業之一。BI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藥合同生產商之一,目前已將27種生物制藥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此次中國基地啟用,是繼比布拉赫(德國),維也納(奧地利),弗里蒙特(美國)的第四個生物制藥基地。
BI中國生產基地從2013年投資籌建到現在落成,第一期投入超過7000萬歐元,目前啟用一條2000立升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也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卦O計產能為四條2000立升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
中國藥企可借BI加速進入歐美市場,同時,跨國藥企也可以此進入中國市場。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表示,基地引入了國際水準的工藝,技術,標準,可加速藥品中試和產業化。
MAH落地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是一種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相互獨立的管理模式。上市許可持有人可將產品委托給不同的生產商,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均由上市許可人負責。藥物生產銷售分三個環節,分為藥物研究開發,生產及流通。目前規定,第一環和第二環要緊密連在一起,就是說誰擁有藥,誰生產藥,羅家立解釋,擁有藥的公司不能把生產拋棄,但流通可以委托。比如上藥集團,本質上是流通公司。
以MAH為突破口,我國藥品注冊制度,由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的捆綁制,向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轉型。2015年11月,國務院授權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四川10 省(市)開展MAH試點。2016年6月6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方案”正式出臺。
從此,藥品研發企業可將藥品交由有資質的代工廠生產,對于要投入巨額費用建設,申報,審批合格生產線的研發企業來說,選擇CMO企業代工是再好不過。藥明康德近年來不斷強調向平臺轉變,但其起家模式為 CR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并向CMO模式,基因業務擴展。在完成私有化之前,藥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藥業率先在新三板上市,為醫藥企業提供小分子創新藥研發生產服務。
藥企代工興起
目前,90%以上中國藥企以仿制藥生產為主,而生物制藥是發展趨勢。由于生物制藥比化藥復雜且技術含量高,許多生物創新藥企苦于沒有高水準的代工廠。羅家立認為,BI帶來了包括商業模式,藥政監管,藥物研發及質量方面的多項創新。目前包括百濟神州在內的四家公司正在接洽業務。
此前由于國內政策未放開,很多公司并未布局這一領域。輝瑞,默克,強生,賽諾菲等制藥巨頭紛紛在華建廠,主要訴求是本地化生產。而今后CMO會成為各藥企競爭的新模式。當時BI做決定的時間非常重要,如此時再建廠,即便業務模式再正確,時間也是趕不上,羅家立表示,現在很多園區看到了這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