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片崛起從聯發科的衰敗開始
在中國家電企業崛起上,一批日本家電企業倒下,松下、三洋、索尼等,
在中國芯片產業崛起,又有哪些企業會倒下呢,臺灣聯發科首當其沖。
聯發科在臺灣是僅次于臺積電的第二大市值的公司,目前的市值4500多億臺幣(人民幣900多億),2014年時最高市值曾一度達到8000多億臺幣。
聯發科成立于1997年,并于2001年在臺灣證交所上市,上市時資本160億臺幣左右,16年時間,增長30倍。
聯發科的主營業是手機芯片,目前95%的業務來自中國大陸,
聯發科發跡得益于中國山寨手機的崛起,
2003年,聯發科的首顆手機芯片問世,但業務卻屢屢碰壁。2004年蔡明介與郭臺強合資成立了達智,通過調研聯發科了解到大陸用戶對于多媒體相關功能的手機需求量很大,所以決定為智能手機制定了一套多媒體的解決方案。之前一些國際芯片廠商只給手機生產商提供芯片平臺,而從芯片平臺到手機成品則需要手機廠商自己解決,這一系列的流程往往比較費時間,且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因此生產周期會較長。而聯發科則是將所有的解決方案打包交付給手機廠商,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這個技能對于手機廠來說簡直是正中下懷,征服了一眾手機廠商。
2007年,中國取消手機牌照核準制度,轉而對手機頒發進網許可證。中國山寨機開始爆發,聯發科的機會就此來臨。!
2008年,手機芯片的收入在聯發科整體營收中所占比已超50%,聯發科一路攀升至世界前三大IC設計廠商。
2011年,聯發科發布Android智能手機平臺MT6573,正式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當年聯發科在中國大陸的手機芯片出貨量為1000萬。
2012年,得益于聯想、小米等中國手機的品牌崛起,聯發科在中國大陸的芯片出貨量突破性地達到了1.1億,增長了11倍
2013年2014年是聯發科在中國最輝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中國主流品牌手機都有搭載聯發科的芯片,vivo、華為、中興、LG、TCL、聯想、小米等。
雖然聯發科的營收節節攀升,但是毛利率卻逐年下降,從2014年最高49%下降到2017年35%
毛利率為什么下降,這是因為中國產業升級,中國國產手機品牌形象的升級。
因為聯發科一直是做中低端手機芯片,2000元以下的手機一般用聯發科,高端手機芯片市場一直是高通、德洲儀器、蘋果、三星的天下。隨著中國產業升級,
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國2000元上的手機消費激增,自然也刺激了對高端手機需求,國產手機品牌紛紛采購高通等高端手機芯片
其中國產品牌華為早已開始自研芯片,聯發科在2012年最大的客戶小米也開始自研芯片了,取名澎湃。
除了小米以外,去年聯發科最大的客戶OPPO也走上自研芯片的道路
除了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在芯片上的布局外,中國原有芯片公司也在發力。芯片公司紫光集團2015年2月獲得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和國家開發銀行總計300億元投資,2016年3月再獲1500億元投融資支持,助力紫光這幾年充分運用資本桿杠,在資產并購上頻頻出擊,引發全球科技界高度關注。紫光集團曾在兩年前表示,將在五年內超越聯發科。
等到OPPO的自研芯片出來,聯發科的末日就到了,中國手機芯片崛起已勢不可擋,第一個就會拿聯發科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