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近日與手機相關的產業鏈,也與中國的天氣一樣,集體遭遇了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從多個品牌揪后算賬換將、產品出貨量衰退、全面屏產品大撤單、庫存積壓調整、打砸線下門店、資金鏈危機爆發、裁員引發跳樓、涉手機概念股全線跌回一年前等等,都湊到了一起,讓人直呼:手機怎么了……
這也難怪,不但蘋果的新機iPhone X銷售速度放緩,上游供應鏈的訂單大幅回落,引發蘋果概念股振蕩下滑外,而且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中國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325.1萬部,同比下降20.7%;上市新機型77款,同比下降22.2%。而累計1月到11月,中國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48億部,上市新機型964款,同比分別下降9.7%和27.0%,這表明中國國內的手機市場已經從前幾年增量市場的高速增長,掉頭下滑回存量換機市場的振蕩至平緩期。
其實在全球市場上,可以說整個安卓陣營的手機廠商都遇到了衰退危機。外媒報道稱,據市場調查企業SA分析,今年三星電子智能手機的銷售量預計達31,980萬臺,占全球市場的20.5%,明年銷售量預計為31,530萬臺,占有率將跌至19.2%。
不過SA認為在全球市場上,除蘋果外,其它的中國手機廠商將表現更為出色,預計明年全球排名2-5位的手機廠商銷量將維持今年水平或有所增長。其中,蘋果手機今年銷量為21,810萬臺,市場占有率為14.%,預計明年為23,400萬臺,市場占有率為14.3%。中國企業增長勢頭十分迅猛,市場排名第三的華為手機2015年市場占有率為7%,2016年為9.3%,今年將達到10%,OPPO手機和小米手機也呈快速增長趨勢。
也就是說,其實國內的手機產業鏈也不必那么風聲鶴唳,雖然中國本土的手機市場高速增長的日子暫時沒了,但是不代表海外市場中國手機廠商沒有機會,至少可以在海外市場上再扯三星的后腿。
事實上,全球的手機市場格局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中國市場仍然是在大型APP的拉動下,升級內存和攝像頭來榨取4G手機初期的換機潮市場份額;蘋果與其它品牌的高端機型則準備收割視頻交互這一波00后與商務人士市場空間;受移動互聯網影響較小的歐、美地區,則仍然死認傳統品牌,重復舊機換新機的運營商市場天下;至于拿中國政府和中國股市補貼的手機產業鏈勞模們,則掉轉槍口沖向人口基數大,專利保護差的南亞和其它新興市場。
不過這其中風險最大的,或許可能也是最后一類手機廠商和與之配套的產業鏈廠商,因為至少從目前來看,中國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里,前幾大有可能盈利的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等,目前都還沒有進入資本市場,即便是暗地里虧損了,也不會影響股民的口袋。而且這些廠商的體質問題不太大,政府補貼出去的錢,也能從稅收與其它周邊產業投資回報中賺回來。
除掉這幾個品牌廠商外,其余吃政府補貼的手機品牌廠商或其它產業鏈里的上市場公司企業,一旦政府財政吃緊,補貼下不來導致要延期等,或者上市公司企業的股價回歸投資本質,企業財務資金再也不能從股市抽血騰挪,出現業界風傳的資金鏈斷裂風險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前面有樂視和酷派兩個品牌的前例可循了。
當然這些危機都是表面上的危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蘋果不再僅僅引領智能手機市場做簡單的軟件優化或硬件參數升級,而是再次玩起了硬件革命。蘋果不但在智能手機里,把AI從簡單的攝像優化與顯示優化上,延伸到整個系統底層,還對硬件進行了重新開發與整合。
想來近期整個手機產業鏈如此悲觀的原因,或許與蘋果展示了新型手機把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AR的高效整合有關,蘋果以其強悍的研發能力,實現了智能手機終端AI、AR離線應用與云端AI、AR應用協調作業的無障礙轉換,讓處在任何網絡環境下的用戶,都能完整享受蘋果新機在AI、AR應用領域的優秀性能,讓安卓陣營的手機整整落后了一代,導致安卓智能手機出現斷代的局面。
三星手機對此也是深有體會,其不遺余力的推廣人工智能語音助手,也是想能通過軟件層面能追上蘋果的人工智能腳步,讓自己的智能手機不至于落后太多。不過三星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仍然跟所有的安卓陣營品牌一樣,也就是短期內如何打破受系統底層的限制,與硬件研發能力不足的影響,能把人工智能在終端封閉應用的用戶體驗,和在云端協助下的應用用戶體驗打造成一樣的僵局。
從某些層面來講,全球的手機產業鏈,又被蘋果帶到了當初其發布智能手機時的一樣場景,除了蘋果的手機可以勉強稱為人工智能手機外,其它的智能手機地位,被打回了當年其它功能機面對蘋果智能手機時的地位。
然而這場由蘋果引發的手機硬件革命,會不會像當年把傳統品牌全數拉下馬一樣,再次重塑全球全新的人工智能手機市場格局,讓有研發實力的企業在人工智能手機市場上迅速上位,或以不對稱的人工智能新技術,在人工智能手機市場殺出幾匹新的黑馬來,目前來說還為時尚早,畢竟硬件革命本身就包含了重新定義系統軟件,與當初僅僅復制摩仿軟件的那場智能手機革命要復雜得多。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全球手機產業鏈里獲利能力最差的硬件制造與組裝部分,基本上還是會為中國廠商所包攬,在可預見的三五年內,要在其它國家和地區復制出一個產業鏈如此集中,并且那么全面的市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要說通過人工智能手機的輔導與滲透,把整個制造業也人工智能化,真正實現工業4.0,或許再有個五到十年的時間會有些眉目,而等到更遠的將來產業鏈已經全面實現了人工智能化,還有沒有手機這一說法都很難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