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碎,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睆奈羧针娚堂霘嶓w零售,到電商與實體紛紛將另一只腳伸向對方地界,兩者關系經歷了從水火不容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嬗變與轉換。
在年初與上海百聯達成在支付金融互通、會員體系互通等領域的合作協議后,阿里巴巴日前又出資入股在香港上市的聯華超市,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聯華超市是上海百聯集團子公司,業務布局主要為大型綜合超市、超市及便利店等線下生態。從資本層面深化與百聯的合作關系,表明阿里布局O2O業務視野的再拓寬,也代表零售業朝新零售升級的腳步正趨加速。
雖然新零售只是國內零售行業近半年來的熱議話題,但只要看看全球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的落子布局,就不難明白形勢比人強的現實。兩年前,亞馬孫在西雅圖大學村開設了第一家線下實體書店Amazon Books后,去年又在波特蘭和圣地亞哥開了兩家書店,還推出了名為Amazon Go的線下食品便利店,顧客不必在收銀處結賬就可將食品打包帶走。按此模式,亞馬遜將很快開出生鮮超市。不僅如此,亞馬遜還積極進入線下家具和家電行業,售賣其智能音箱Echo和全球視頻服務Prime Video。
再看全球線下零售之王沃爾瑪。自去年以來,沃爾瑪先后并購了美國電商企業Jet,增持京東股份至10.8%及斥資5000萬美元投資共建O2O物流渠道,還在印度市場收購了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僅近3年來,沃爾瑪在電商上面的投入從3億美元上升至11億美元。而在內部,今年沃爾瑪啟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線上線下市場部與美國區域線上線下信息部門合并。
國內零售企業線下與線上并軌交融的步伐與陣容同快捷。3年前阿里就以最大股東身份戰略入股銀泰商業,緊接著又斥資283億元入股蘇寧,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悉數打通了阿里線上和蘇寧線下的商品、商家和用戶資源;去年末,阿里動用21.5億元收購了浙江省連鎖超市三江購物32%的股份。與阿里齊頭并進,依托“京東到家”這一自身壘起的O2O平臺,京東先是投資線下零售企業天天果園,接著拿出43.1億元的巨資入股永輝超市,取得對方10%的股份,之后又與沃爾瑪達成戰略合作,斥資14.9億美元全資收購1號店。不僅如此,京東準備未來五年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便利店。另外,京東專門成立了生鮮事業部,核心職責是自營生鮮,而且永輝超市、天天果園等合作伙伴將納進這一網絡中。
當然,國內電商企業進入線下市場,并非只有阿里與京東的“二重奏”。曾在線上風生水起的小米準備在年內開出兩三百家線下零售店,并到2020年在全國開設1000家實體店鋪;當當網也宣布未來3年要開1000家線下書店,服裝垂直電商茵曼也計劃5年內開10000家實體店。動態審視,在阿里、京東、小米等這些線上巨頭的牽引下,國內將會更多電商企業進入線下地帶,020模式也將成為常態。
在線上電商紛紛尋找線下落地空間的同時,線下零售企業也紛紛在線上擴張營盤并深耕線下領地。除了推出飛凡電商這一線上平臺外,萬達不久前啟動與中國銀聯的合作戰略,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實體云服務”,目的是在萬達的百貨商場、酒店、樂園、商業中心等海量實體消費場景,用“云閃付”融合雙方的多元服務,帶給消費者全新體驗。身為我國最大連鎖家電銷售商,國美提出要構造集互聯網、物聯網于一體的新零售生態體,在實體門店推出“烘焙課堂”、“智創空間”、“未來我家”等消費體驗場景。去年線上業務大增60%的蘇寧也宣布要在2000家蘇寧易購直營店的基礎上,繼續推出“千店計劃”,并準備今年再建1100家體驗店。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碎,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睆奈羧针娚堂霘嶓w零售,到電商和實體紛紛將另一只腿伸向對方地界,兩者關系經歷了從水火不容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嬗變與轉換。四年前,就“電子商務能否能取代傳統實體零售”,馬云與王健林曾定下1億“賭約”:到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超過50%,王健林給馬云一億,反之,馬云輸給王健林一億。彼時輿論將這場對賭視為傳統零售跟互聯網零售之間的正式掰腕與宣戰,不少吃瓜群眾如今還在等待最終決勝結果。但透過電商與實體之間關系的重建與再織,兩者融合程度越來越緊密,邊界越來越模糊。馬、王既已難分伯仲,圍觀者怕也難見輸贏分曉。
按阿里巴巴的研究報告,新零售是個“新物種,”通俗地講就是新業態。不少業內人士將新零售概括為虛擬零售實體化、傳統零售商智能化。但無論如何定義,新零售的核心是線上線下結合,但顯然不是簡單的板塊拼湊,而是借助與利用全新技術力量達到對零售業的整體改造,重新配置傳統商業要素,包括重構生產流程、重構供求關系、重構消費體驗等,最終回歸零售的本質,即在滿足需求的同時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