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證監會公告〔2017〕9號),瞬間引發全市場熱議。
其中,減持新政對定增業務及在這些業務上有較大布局的機構可能造成的沖擊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不少機構人士分析認為,由于鎖定期滿后12個月內只能集中競價方式減50%,還要受90日內減持總數不超過股份總數1%的限制,定增業務將受到極大沖擊,而對于在定增領域布局較多的機構而言,這無異于“當頭棒喝”。
據Wind數據統計,2016年,市場上46只(分份額統計)公募定增基金的總規模為530億元,較2015年增加了438.8億元;而2017年一季末公募定增基金的總規模為561.43億元,較2016年年末增加31.44億元。而除了公募基金外,基金公司還通過大量專戶產品參與定增市場。
如此之大的定增參與規模中,不排除一定程度上存在“任性”參與增發的問題。此次證監會減持新政的靴子落地,某種程度而言也是對非理性增發的進一步整頓。而減持新規也是繼年初再融資新規對定增帶來影響后,再度對定增套利模式造成沖擊的又一重大政策性因素。
對于以定增為主打業務的公司而言,將如何應對減持新政對公司可能帶來的影響,或須盡快做出決策。
“定增大戶”或受較大沖擊
受再融資新規影響,今年的定增市場火熱情緒較2016年已經明顯下滑,減持新政的到來無異于“雪上加霜”。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8日,今年以來已經有50余家基金公司參與定增,累計參與增發配售次數達277次,累計獲配總額為803億元。
而2016年上半年基金公司累計參與增發配售次數為543次,累計獲配總額為1312億元;2016年全年基金公司累計參與增發配售次數為1213次,累計獲配總額為3201億元。
從今年基金公司參與定增的積極性來看,參與增發次數超過10次的有5家基金公司,分別是財通基金(71次)、北信瑞豐(18次)、九泰基金(16次)、金鷹基金(10次)和嘉實基金(10次),累計獲配金額依次是170.72億、64.57億、27.06億、51.59億和15.3億。
而2016年全年參與增發獲配金額最多的前5家公司分別是財通基金、博時基金、北信瑞豐、泰達宏利、申萬菱信,其中財通基金的獲配金額高達550億元,其余4家獲配金額也均在100億元以上。
上述公司中,在公募行業定增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正是財通基金,無論從獲配次數和獲配規模上都遠遠超過業內其它基金公司,而財通也一直致力打造“定增王”的稱號。
盡管財通高頻率大面積參與定增項目的模式在業內一直頗受爭議,但這確實為其在競爭激烈的公募領域開辟出了一條特色化的道路,財通基金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財通基金的營業收入達到20.96億元,管理費收入僅貢獻了1.55億元,非管理費收入占比卻高達92.58%,財通基金成為公募基金公司中非公募業務占比最高的基金公司。
然而在針對定增業務的接連性的限制政策出臺后,財通基金的這種模式是否能繼續發揮作用,尤其此次減持新政在定增資金退出方面的嚴控,對于手握如此多定增項目的財通而言,將帶來多大的壓力,確實值得探討。
按照減持新規,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在連續90個自然日內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等。
先前在沒有規定限制的情況下,機構資金可以隨時退出。而按照減持新規,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在連續90個自然日內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等。這無疑成為了機構資金隨意退出的“攔路虎”。
有市場人士分析稱,上萬億的一年期定增,基本上有銀行配資,一般是‘12個月+6個月’的合同,現在按照減持新規,到期全部不能按照合同賣出,要么全部違約扯皮,要么全部修改協議,對定增業務較多的基金公司而言確實帶來極大壓力。
這還僅僅是一方面,在定增套利空間縮窄、資金退出流動性下滑的大背景下,進入定增市場的資金熱情也會隨之下滑,未來定增市場的資金增量一定程度上也會因此萎縮。
“定增王”們業績寡淡茍延殘喘
在2016年火熱的定增市場中,作為一種新生不久的品種,公募定增基金猶如今年的滬港深主題基金一樣,也曾火熱一時,有30只公募定增基金(分份額統計)在這一年面世。
截至目前,市場上共有46只公募定增基金,另有多只公募定增基金正在發行,合計而言該類型產品超過50只。
然而,大部分基金的業績并沒有給市場帶來太大的驚喜。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28日,今年以來上述可統計的46只定增基金中只有12只基金獲得正收益,其余34只業績均為負數,其中國投瑞銀瑞盛虧損高達11.26%。這46只產品今年的平均收益率為-1.92%。
而從上述基金各自自成立以來的凈值增長率來看,凈值增長為負的基金有33只,占比超過七成。其中,國投瑞銀瑞盛以-13.30%的收益墊底,此外,華安智增精選和財通多策略福享成立以來凈值分別下滑11.39%和7.64%,分列倒數二、三位。
另外,財通基金旗下的4只定增基金財通多策略福享、財通多策略升級、財通福盛定增和財通多策略精選5月以來的平均收益為-3.71%,今年以來和自成立以來的平均收益分別為-4.87%和-3.65%。
當然諸如業績優異者九泰瑞智定增成立以來也創下了27.24%的突出成績,另有三只定增基金成立以來凈值漲幅也在10%以上,當終究只是稀數。整體而言,目前公募定增基金交出的成績單實在難以令人滿意。
而近來進來定增基金業績下滑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定增破發的拖累。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實施的定增方案中已有大約占比41.06%的項目破發,目前定增預案已經批準和正在實施定增的上市公司有約四成也跌破增發價。更為糟糕的是,若股市繼續下挫,破發壓力也將隨之上升。
華寶證券5月27日發布的分析報告稱,統計對比四月初和當前定增基金的破發率情況,當前定增基金的破發率相比四月初明顯提升,尤其是項目較多的定增基金破發率提升更為明顯。
華寶證券指出,當前平安鼎泰和平安鼎越破發率漲幅最高,已經達到72.10%和64.71%;財通系列的財通升級、財通福享和財通福瑞破發率均提升超過30個百分點;博時系列破發率翻倍,其中博時睿遠破發率提升41.49%;九泰系列破發率提升幅度較其他系列較小,但也提升了20%左右。當前破發率最高的為國投瑞盛、平安鼎越、平安鼎泰,破發率分別為93.47%、92.70%和82.23%,項目安全邊際已經低至0.04%、0.58%和0.59%,幾乎接近于0。
制度性套利消亡大浪淘沙
在原本擁有較大制度性套利空間的模式受到限制后,定增業務將何去何從,這或是擺在每一家熱于參與定增市場的機構眼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不過,定增業務領域制度性套利空間的減小已是必然。
業內一家同樣專注于定增業務領域的某基金公司總裁助理對減持新政評論稱,“很多人認為這次減持政策調整對股市是利好,有穩定股市之一,我個人認為想多了,本屆證監會領導上任以來,一直在干的一件事就是遏制制度性套利,讓股市回歸投資屬性,本次減持政策調整不過是這個思路的延續而已?!?/p>
某種程度來看,財通模式和九泰模式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典型,不能說誰優誰劣,只能比較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哪種方式可能會更行之有效。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今后做好定增項目或許要更多地回歸到鉆研項目質地本身,而這對機構投資人的考驗將會提升。
正如財經博主Value_at_Risk所言,A股已經處在歷史變革的前夜,投資邏輯和市場構成將會大幅改變。市場一定會越來越成熟,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終將會過去,雖然會有短痛,但長期看這是走向成熟理性慢牛的核心條件。注冊制下大量散戶注定會被市場淘汰(一個瞎炒的時代已經過去,而絕大多數散戶無能力轉型),唯有真正的投資者才能生存下去。這是一個考驗投資人能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