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年來,一汽、東風、長安這三家汽車央企掌門人調動頻繁,引發市場對汽車界合并重組的猜想。
在國企改革大潮下,各行業央企進行了大規模兼并重組,央企數量一直在縮減。三家汽車央企合并并非不可能。
在全球汽車產業整合大潮下,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正在重新定義汽車。車企紛紛抱團結盟,連豐田都與馬自達強化了合作關系。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至今未培育出千萬輛級別的車企。但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四大汽車集團年銷量相加,將可突破千萬輛。
最近兩年多來,三家汽車企業重要崗位的人事調整,被視為中國釋放出汽車板塊改革的信號,使得東風、一汽以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旗下的長安這三家汽車央企之間更加知己知彼。2015年5月與2017年8月,徐平從東風董事長變成一汽董事長,再變成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董事長,與他對調崗位的分別是一汽原董事長竺延風,以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徐留平。與此同時,汽車界合并重組的言論再次甚囂塵上,“緋聞”的主角則由原先的一汽與東風,變成一汽、東風與長安三家。
在國企改革大潮下,三家汽車央企合并組建產銷千萬輛級別的汽車行業“航母”,這一傳聞顯得并不唐突。早在2015年,國資委就確定了下一步的國企改革重點,希望進行大規模兼并重組,將央企數量縮減至40家。隨后,南車與北車、寶鋼與武鋼、中電投與國家核電、中紡與中糧等大型合并項目乘風破浪而紛紛落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徐平北上、竺延風南下,再到“雙徐”換崗,國內汽車領域發生兩次罕見的一把手互調,這或許暗藏為汽車央企重組整合做鋪墊的玄機。
全球汽車產業整合的大潮興起,由內燃機統治了逾百年的汽車產業正處于變革時期,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三股潮流合力,欲將重新定義汽車。車企紛紛抱團結盟或跨界合資加速,亟待提升競爭力搶占新契機。連豐田這樣全球最賺錢的車企巨頭也不敢怠慢。本月4日,豐田與馬自達為了強化持續性合作關系,雙方簽訂了業務與資本合作協議書,交叉持股形成資本聯盟,并加速電動車、車載互聯等技術共同研發。
今年,全球年銷量上千萬輛的車企預計將新添一位。自去年以2370億日元收購三菱汽車34%股權并成為后者單一最大股東之后,日產-雷諾聯盟加上新成員三菱,在今年上半年已完成526.8萬輛的銷量,全年有望沖破千萬輛,與豐田、大眾一起成為2017年全球汽車銷量奪冠的熱門。
然而,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至今未培育出千萬輛級別的車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6年銷量排名前四名的生產企業分別是上汽、東風、一汽及長安,銷量分別是648.9萬輛、427.7萬輛、314.7萬輛和306.3萬輛。今年上半年,這四大汽車集團的座次未變,銷量分別是316.8萬輛、184.5萬輛、160萬輛和143萬輛。假如將汽車企業的年銷量相加,將可突破千萬輛。要實現這一切并不容易。自一汽與東風的一把手在2015年對調以來,雖然這兩家在今年年初簽署“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但雙方在合并重組方面至今并沒有實質上的行動。
與其他行業不同,跨國車企進入中國投資,不能以獨資的形式,只能跟本土車企采取合資的模式。無論是一汽、東風還是長安,旗下皆擁有多家合資企業。其中,一汽與大眾、豐田等車企建有合資企業,東風與日產、本田、雷諾等成立合資車企,而長安與福特、馬自達等組建合資企業。一旦三家汽車央企合并,將不僅徹底改變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也將改寫全球汽車行業發展的歷史。但是,合并涉及多方利益,三家汽車央企旗下眾多子公司,關系錯綜復雜、利益盤根錯節,如何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將成為一項難度極高的復雜工程。此外,這三家汽車央企整體銷量實力相對接近,你追我趕,長安憑著自主迅猛增長曾在2015年單月超過一汽和東風,而一汽和東風在合資板塊各有所長,在這種情況下,誰來主導汽車行業兼并重組也成為難題。
如果您還想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