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起,成都交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車讓人”專項治理行動。在26日的執法現場,不少司機因未依法讓行被逮,其中不乏公交車、出租車。截至下午5點,全市共查處機動車不按規定禮讓行人交通違法278起,278名司機遭到交警處罰。(《成都商報》)
點評:行人也應該守規則,在斑馬線上,顯然應該更多強調“車讓人”,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比如老人小孩過馬路,在越來越寬的馬路上,形如穿過槍林彈雨,總是擔驚受怕,有時走到馬路中間已是綠燈轉紅,因此,強調車讓人才能彰顯人性化的執法標準。278名司機被罰,以法律形式為符合人性的規則護衛,是一樁好事。但話說回來,要形成社會共識,讓人們內化于心,還需更多教育手段。否則,不過是一則新聞而已,被捉住的司機也可能認為只是運氣差。
在共享單車圍城的時代,還有人使用公共單車嗎.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無論廣州大學城里的大學生,還是荔灣區芳村的老人,都在使用共享單車。相比之下,公共單車備受冷落,在天河公園等地淪為“備胎”,多數市民明確表示沒有用過或不使用公共單車。(《新快報》)
點評:共享單車圍城,公共單車門前冷落車馬稀,只能怨時也命也。從報道來看,公共單車顯然還在努力,是希望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還是真的希望能夠盡其所能為社會多提供點服務.市場是殘酷的,所以現在已經有共享單車退出市場,而由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單車,是不是也應該遵循成本效益的評估——如果公共單車繼續在公共場所“蒙塵”,這筆公共資金是不是“打水漂”.所謂共享經濟,必須有足夠的規模才能產生最小的邊際成本,公共單車單打獨斗,從市場效益來說,事實上并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