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效應助力沈陽樓市增長
東北最大的人口動線是向外流出,但從行政級別更小的區縣城鄉流到省內大城市仍然是不可忽視的一條重要人口動線。在東北,沈陽無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過去幾年,你若從老家來到沈陽,而且買了房,那么走上人生巔峰是大概率事件。
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90后小迪只能離開老家鐵嶺,到外尋找機遇,雖然距離北京很近,但作為大專生,小迪的學歷在北京并沒有優勢,最后家人一起商量決定讓小迪去沈陽。
不負眾望,小迪最后在沈陽高速公路做一些管理工作,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工作,小迪每月工資8000元左右,加上媳婦的2000多,生活可以說非常舒適。但更讓家人感到興奮的是小迪買的房子漲了很多。
小迪的工作單位在渾南區,因此當時把房子買在渾南區,沈陽樓市近年來處于上升通道,由于沈陽市政府搬遷和自貿區利好,渾南區成為沈陽最火的區域。從2017年4月成交至今,小迪的房子已從每平方米6000多元漲到1.2萬,這讓小迪感到非常驚喜。
不僅是小迪,他的同事大多也是從小地方來,同樣在渾南區買了房,現在不僅工作好,在家庭財務方面也有了積累。他們從小地方到大城市定居,正趕上沈陽樓市上漲,這種機遇跟五年前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買房的人群很類似,中國房地產市場帶來了結構性投資機會,很多人從此解開人生枷鎖。
對周邊人口強有力的吸附能力是沈陽樓市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原因。去年開始布局沈陽的某品牌開發商對90度地產表示,沈陽周邊區縣來沈陽打拼的人特別多,這也是他們計劃深耕沈陽的重要原因,不過,沈陽樓市從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成交的土地都屬于高地價高溢價地塊,8-10個月達到銷售條件,2018年是高地價的集中入市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沈陽房價。
回得去的東北,回不去的生活
在東北有一種老鄉情節,這是一種文化認同。在中國,很少有人能將外省人視為老鄉,但東北人可以,對于東北人來,黑吉遼就是一家人,很多在北京拼搏的東北人,如果選擇返鄉,沈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個現象是東北其他兩省也有很多人選擇“回流”沈陽,原因是沈陽是關外發展最好的城市,來沈陽又不會離家太遠,而且同屬東北,基本不用適應。在東北人眼中,遼寧和其他兩省的唯一不同點大概是講話帶拐彎,其余幾乎完全一樣。
李娟來自黑龍江,2007年來北京至今已有11年,她面對的尷尬境地是北京房價高企,買不起房,但回黑龍江又不太現實,最后她選擇了折中方案,在沈陽買房。
李娟是一名85后,前兩年生下女兒后,母親一直催著買房,在老一輩東北人當中,有房才有家的概念根深蒂固,正巧李娟手里有些積蓄,想著房子總要買,既然北京買房無望,就只能到其他地方去買。
對李娟來說,可以選擇的范圍有限,要么在天津買,要么回沈陽買。天津城里的房價已經3萬,而且將來辦理戶口還要花錢,權衡之下,李娟選擇了沈陽,她還是想回東北,雖然她對沈陽這個城市很陌生,不過畢竟是東北,對她來說都一樣。沈陽最吸引李娟的一點是高鐵,根據規劃,未來京沈高鐵建成通車后,沈陽到北京只需要2.5小時。
讓李娟開心的是,她在2017年5月買的房子,房價已從每平米8000+漲到13000+,剛買的時候,這個價位的屬于中檔,在當地人看來并不便宜。就在前幾天,李娟去沈陽收房,總體來說還是很滿意,但是接下來李娟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是否要回來住。
回沈陽的念頭一直藏在李娟心里,她的預期是在沈陽找到一份工資5000元的工作,包含五險一金,但目前對她而言,這樣的工作似乎還很難找到,沈陽是她想回卻回不去的故鄉。
與李娟不同,劉艷在去年6月回到沈陽,她在北京華為工作5年,厭倦了北漂的日子,也被北京動輒幾萬十幾萬一平的房價嚇住了,毅然決然的回到沈陽。
劉艷的老家在沈陽附近的一個小縣城,她在沈陽念的本科和研究生,回來之后,打算多陪陪父母。回沈陽將近半年,她覺得還不錯,吃喝玩樂都很好。不過,工作方面,劉艷坦言感覺就是一個二線城市,就業機會少,大型公司比較少,她的專業是計算機,在沈陽沒有優勢,回到沈陽后,她的工資少了一半。
未來如果沒有大的變化,劉艷打算一直在沈陽待下去,她目前在考慮買房,以前在北京的時候,她住在郊區,每次出去一趟都要兩小時,這種住房讓她記憶深刻,她想在沈陽中心的和平區買套兩居室,給父母留一間房。
劉艷還是單身,她笑稱自己是大齡剩女,在北京像她這樣89年的女孩可能還不算什么,但在沈陽基本都結婚了,“所以時間是有了,但選擇少了。”劉艷感慨萬千。更多精選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