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在1月15日舉行的2018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guī)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yè)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姜大明的這番表述一經媒體報道,便迅速引起熱議,不少專家學者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在接受中國建設報采訪時表示,這些年土地資源事實上是由政府壟斷的,這種壟斷土地的供給尤其是建設用地,實際上排斥了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應該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存在一些弊端,我國整個建設用地在國土資源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建設用地中的宅基地所占的比例都是偏低的,而我們國家目前正處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這種土地配置方式實際上是不適應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需要的。
另外,以往土地的配置方式還造成了特大、超大城市的土地供給完全用行政來控制。因為人口向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集中,而這些城市的土地供應采用集中的、計劃的、行政的控制方式,這就導致中西部土地的配置與人口的流向是逆向的。
政府不再壟斷土地供應,在某種程度上還將有利于緩解較高的房價。蔡繼明對此分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口從中西部向東部轉移,這是導致東部一線城市房價不斷上升、城市建設用地中宅基地供不應求的一個重要原因。改變政府單一的城市建設用地供給模式,就是要構建城鄉(xiāng)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土地入市。
根據國土部門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約有19萬平方公里,城鎮(zhèn)建設用地約有10萬平方公里,而目前人口分布不均,農村常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3%,大部分人居住在城市里。所以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就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的供給,可以緩解城市住房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
打破政府土地壟斷僅限定在租賃領域,并沒有涉及商品房領域。這在業(yè)內專家看來,未來釋放出來的集體用地對商品房的供給沒有影響;現有的土地招拍掛機制仍然是土地供給的主體,打破壟斷不等于打破招拍掛制度。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配置手段,在土地財政沒有實質變化的情況下,土地招拍掛制度短時內仍是城市住宅用地供應的主導方式。
關于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姜大明在會議上還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他同時強調,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但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下鄉(xiāng)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
蔡繼明認為,宅基地“三權分置”大有可探索的空間。他表示:“以往宅基地可以流轉只限定在集體所有制內部,現在13個試點城市里有些地方已經有了突破,在農村不同的分社之間,有的宅基地就可以流轉了,甚至有的進城落戶的農民,仍然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再有償獲得一塊宅基地建房。”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70%以上是宅基地,這一部分閑置土地的空間特別大。實行“三權分置”后,這種使用權的流轉尤其是出租、轉讓、抵押范圍的擴大,很顯然,將有助于形成城鄉(xiāng)之間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如果按照傳統思路,既不允許集體外部成員參與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也不允許城鎮(zhèn)人口到農村去參與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的流轉,等于已經進城打工就業(yè)的農民就喪失了家鄉(xiāng)的集體經濟組織權益。
“從未來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預測看,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將會對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解決了這些人進城的定居和就業(yè)問題,他們會把長期的消費興趣以及投資創(chuàng)業(yè)興趣從農村轉向城鎮(zhèn),會帶動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雙增長。因此在推動其他相關的城鎮(zhèn)化改革過程中,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尤為重要。”李鐵表示。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