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經營10多年了,之前落戶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這些公司很自信,或許如他們所說的“有關系”、“有方法”,也或許就是當地部門睜只眼閉只眼為樓市開的一道“閥門”。
但是,他們不怕政策有變動嗎?不怕有風險嗎?從這些機構的回答中來看,他們顯然已有“預判”和更多應對辦法。
“萬一證書到時候因為政策變動,不能用了,我們雙方各承擔一定的費用。定金退給你,但已繳納的社保就不退了。”這家廣州某公司說,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
同是代辦廣州入戶的一家公司則說,考完試拿到證書后,因為考慮到政策的風險,會讓辦理者持證滿半年后,再辦理落戶。
雖然大部分的錢退還了,但這期間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又有誰來承擔呢?關于這個問題,這些機構無法回答。
對于這種現象的存在,在1月18日由和訊網主辦的第十五屆財經風云榜上,90度地產也與出席嘉賓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國務院國資委法律顧問劉紀鵬進行了探討。
劉紀鵬提到,現在地方財政收入有三個:稅收+賣地收入+資本運作。如今,房地產行業一控制,不少地方認為,房子賣不出去,收入減少,經濟帶不起來,所以可能就會存在變相的松綁。
“人才引進都降到中專了,只要中專就可以落戶買房。從判斷看,規避政策,從理性分析,也是合理的,地方政府還是希望房地產能成為地方經濟的一個主要支柱。但從長遠看,我們并沒有看到一個更好的前景。”
劉紀鵬說,存在代辦入戶的機構,為了生存有它合理的成分,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為什么這么做。但要引導他們往前看,如試點房地產稅,地方一定會嘗到甜頭的,稅率由當地掌握,自己調節這個點,能從根本上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躲貓貓游戲。
劉紀鵬認為,現在的政策是攻堅戰略,賣一塊地就少一塊;而房地產稅的開通是井水戰略,打一瓢水,里面還有那么多水,因為,房地產稅如果能推出來,多賣一套房子就會增加一個稅源。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