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招拍掛市場上拼搏,在2107年的土地市場上,收并購成為大中型房企獲取土地的一條主渠道。無論是由萬達、融創、富力共同完成的金額達637.5億元的世紀交易,還是萬科先以551億元拿下廣信“資產包”,再參與普洛斯的私有化方案,都值得濃墨重彩。
以“并購王”融創中國為例,“買好地,不買貴地”一直是孫宏斌的拿地哲學。不完全統計,融創中國的全部土地儲備貨值已高達2.5萬億元。融創中國自2014年開始在收并購市場持續發力,甚至在2016年底基本暫停了在公開市場的拿地行為,轉而通過收并購獲取成本更低、周轉更快的土地資源,并以此支撐公司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
在融創中國背后,表現突出的還有泰禾、陽光城、福晟、旭輝和融信等房企,這些房企中,多數勇猛躍進,用較高的杠桿進行擴張。哪怕銀行融資渠道收窄,資金成本越來越高,也在所不惜。
粗略統計,融創、陽光城、泰禾收并購金額占拿地總額比重分別高達78.1%、76.7%和68.9%,而招商蛇口、旭輝、融信等房企所占比重也超30%。
克而瑞認為,未來收并購仍是部分房企的主要拿地方式。一方面,在目前土拍市場起拍價居高不下,有的地塊樓板價甚至已高過周邊樓盤的銷售價格,為了有效降低拿地成本,部分房企依然會在收并購市場上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在集中度加強和土拍價格較高的背景下,一些中小房企也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危機,行業洗牌還將繼續進行,這也給了規模較大的房企提供了收并購的機會。
基于此種局面,沖千億的第二梯隊房企,在沖刺的過程中對土地儲備獲取表現得更加積極。其中,新城控股、福晟集團較為突出。
新城控股項目主要布局在“長三角”區域,2017年全年完成1260.1億元銷售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其在2017年全年獲取了2811.6億元的新增土地貨值。
福晟集團2017全年完成銷售396.2億元,但新增土儲貨值3199.4億元,與其同期銷售金額比值達到8.8,位列企業新增貨值排名的第7位,成為TOP30后房企中的“土地收割機”。過去2年時間,福晟并購70余個項目,土地儲備面積3800萬平方米,總貨值約6800億元。
福晟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吳繼紅表示,過去兩年來,并購讓福晟實現了全國市場的快速布局。對于并購,福晟遵循“八二定律”,即在福晟6500億元的貨值中,有80%來自一二線城市,20%來自三四線城市;并要求旗下項目80%來自于收并購,20%來自于招拍掛市場;此外,80%是住宅項目,20%為商業項目。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表示,從拿地的銷售比來看,前十強房企拿地金額相當于銷售流量的60%,十強中拿地最猛的是中海,中海在2017年銷售額是2000億元,排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但是2017年拿地卻投下了1000多億元。
在TOP20之后還有很多企業的拿地金額超過銷售金額,這些企業也是準備在2018年好好拼一場,未來肯定會一些黑馬沖出來。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風險是,這些房企大多沒有過強的經營性物業,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只有拼命賣房。而在2018年,整個交易量如果劇降,銷售出現大反轉,選擇降價是無法繞開的出路,這對那些早前以合理價拿地和收并購的房企,或許影響不大,但對那些高價拿地的房企,將是艱難日子的開始。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