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下,與去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王”數量銳減,尤其是對于北京來說,在大量共有產權房入市的背景下,土地溢價率持續下滑。
為滿足更多“夾心層”家庭的需求,今年9月份,北京市正式出臺共有產權住房政策。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產權住房已入市項目達到38個,其中未申購項目34個,房源3.5萬套,這意味著這一批房源即將入市;已啟動網申項目4個,房源3321套,包括已選房項目1個,銷售424套。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自住房升級為共有產權房后,北京明顯加大了共有產權房的供應力度,9月份、11月份各釋放了4宗共有產權房用地,這對增加中低價位住房供應,滿足剛需人群置業需求有著重要意義。
近期北京土地市場再次開閘。據悉,位于房山的兩宗共有產權房用地于12月7日同時出讓,而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測算,若按照每套80平方米來計算,將能提供3200套房源。
今年以來,北京住宅土地供應已創造了近4年的最高紀錄,合計供應住宅土地達到72宗972萬平方米,這一數據同比2016年全年的250萬平方米上漲了287%。
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土地供應大幅度增加,將明顯抑制2018年北京房價過快上漲。
胡景輝也表示,在經歷了2016年的低供應和高熱樓市之后,北京在限制需求的同時,也在持續加大土地供應,尤其是加大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房源的用地供應力度。隨著這些土地轉化成為新房項目逐步入市,可以預見,未來北京新房市場將逐步走出現今的交易低谷,房價也將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面粉貴過面包”的情況,通過拉低新房價格,進而影響項目周邊二手房價格,以達到平抑整個北京的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