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在住房和土地制度上的新風向,成為關注焦點。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告訴記者,雄安目前進行的住房制度改革,既是為了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理念,降低住房成本,配合用人制度和其他制度創新,增強對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吸引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作用;同時,也有為各地房地產制度改革、抑制房價地價上漲帶動的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趨勢探路的宏觀考慮。
今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鄔賀銓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國家將在雄安新區試點全新的房地產改革,找出一條能夠發展房地產,又能夠控制房價,保證更多需要有住房的人有房住,一條適合創業者、城市經濟發展的房地產改革新道路。
多位接受采訪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盡管尚未有細則出臺,但雄安新區建立租購并舉、保障多層次住房需求的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嘗試,受新加坡組屋制度影響頗深。
新加坡的組屋制度,是由國家免費提供土地,由建屋發展局統一規劃建設,并由政府部門以確保80%左右的國人有能力購買的原則定價,向符合條件的家庭或35歲以上單身市民出售公共住房的住房體系。其目標是“80%居者有其屋”,以保障滿足基本民生需求為優先。
王暉指出,從現有的表述來看,與新加坡類似,雄安新區將來不會只有租賃住房,仍將保持少量的高端商品住房,用以滿足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有恒產者有恒心,長期來看,商品房的保留,會增加雄安新區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把他們“留住”。
而在顧云昌看來,雄安新區的模式與新加坡雖然相似,但也有本質上的不同。新加坡組屋制度主要是為了防止高房價帶來的人才流失,而雄安新區從“一張白紙”起家, 注定了其一定時期內的人口大量凈流入,因此,相比追求“80%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模式,“雄安模式”必須采取更加靈活的形式,以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商品房等多層次的產品體系,覆蓋不同收入家庭的不同層次住房需求。其中,更為靈活的租房模式或將成為主體。
顧云昌進一步指出,不僅是住房制度,對于雄安新區這樣的人口凈流入城市,還要通過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軌道交通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城市發展空間,防止攤大餅情況的出現。(原標題:雄安新區新亮點:住房租賃超十年可買 人才薪酬參照北京)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