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姍姍來遲的房企中報陸續在8月的最后一周公布,多家房企上調了年度銷售目標。碧桂園將年度目標調至5000億元,旭輝提出沖擊3000億元,招商蛇口、陽光城、中梁地產目標直指千億元,遠洋、富力、金茂亦將千億元目標提前。
Wind數據顯示,117家披露中報的上市房企之中,有96家實現了盈利,70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業績增長的企業占了總數的6成。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發現,萬科、中海、恒大的利潤情況較為領先。
不過,在規模化之路上,房企狂飆突進,但對于房企而言,做大規模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在調控政策收緊、市場趨冷、資金全面收緊的市場形勢下,規模化的慣性思維可能摔得更慘。
萬科:
新興業務提供高利潤率
萬科發布的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萬科上半年實現銷售額2771.8億元,同比增長45.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億元,同比增長36.5%。
作為對比,上半年銷售額最高的碧桂園在中期業績發布上高調將全年銷售目標從4500億元上調至5000億元。碧桂園上半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與萬科相當,為71.9億元。
從直接數字來看,后起之秀碧桂園從規模上已經超越萬科,且凈利潤也有后來居上的氣勢。但從利潤結構來看,碧桂園的住宅業務貢獻了壓倒性的利潤,但在萬科的中報中,近年來萬科不斷布局的新興產業正在向市場展現自己的賺錢能力。
中報顯示,萬科上半年來自地產開發的營收為655億元,同比減少9.6%;但來自物業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69.9%至約30億元,而來自以長租公寓、教育、滑雪等為代表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35.99%至12.88億元,這些新業務的利潤率高達66.1%。
短期來看,快速增長的新興業務依然難以取代以住宅銷售為核心的傳統業務模式。今年上半年萬科購地耗資537.9億元,7月花了216億元,加之廣信資產包的55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增加。
這種逆周期的拿地形式與萬科在2016年年報中計提跌價的悲觀態度截然相反,相反說明了萬科對于傳統業務長周期的判斷和信心。
萬科董事長郁亮也曾公開表示,萬科的核心業務太強,未來并不會犧牲核心業務的增長,而去發展新業務。但對于新業務是有期望的。
恒大:
成本控制 凈利潤提升2倍
與萬科和碧桂園相比,2017年上半年利潤率增長更為顯著的房企為中國恒大。
截至6月30日,中國恒大實現營業收入1879.8億元,同比增長114.8%;凈利潤231.3億元,同比大增224%。除了凈利潤大幅上漲至231億元,上半年恒大實現核心業務利潤273億元,同比大增249.6%,歸屬股東利潤188.3億元,同比大增832%,股東回報率51.8%,同比增43.6個百分點,均創上市以來最高紀錄。
恒大對外稱,上半年的凈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是,采用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的標準化運營模式,大幅降低了營銷、管理、財務三大費用,上半年銷售及管理費用率同比大幅下降一半,加之1129億元的永續債償清,多方因素疊加使得恒大利潤有大幅度增長。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查閱財報發現,如果簡單與去年相比,報告期內恒大的營銷和銷售成本相比去年同期僅下降2億元,而同期的行政費用相反上漲接近18億元。償清永續債確實為恒大大幅降低了融資成本,這部分相比去年減少了接近34億元。
因此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恒大凈利潤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銷售規模擴大的同時銷售成本較低增速——在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000億元的同時,銷售成本增長不到600億元。
在今年年初恒大工作會議上,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多次強調“降三費”,“從今年開始,我們要在保證銷售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合理地降低營銷推廣費,這是很有潛力可挖的。”按照許家印年初的要求,集團要在2017年年底實現全年9%~10%的核心業務利潤率。
中海地產:
高凈利潤率一騎絕塵
雖然在銷售規模上剛破千億元,但是中海地產的凈利潤率水平始終讓內地房企們望其項背。
2017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銷售規模增長加速,實現銷售合約額1273.2億港元,同比增長33.7%,對應銷售面積達78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利潤與盈利能力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實現凈利潤216.5億港元,同比增長25.2%,凈利潤率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至24.8%,凈利潤率在全行業一騎絕塵。
中海地產的高凈利率得益于其良好的成本控制和一如既往的低成本融資。上半年,中海地產的分銷費用與行政費用由去年的3.4%降至2.6%,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從2016年底的4.76%下降至4.2%,屬行業最低之一。
優秀的企業管理和工程管控給予了中海地產靚麗的凈利潤率,但是在第一集團的房企向著更高的目標加速前進時,中海地產近2年時間在千億左右徘徊成為被詬病的對象,在新掌門人上任接近一年時間,規模和利潤平衡問題再次被提出來。
中海地產董事局主席顏建國在半年報中并未直接回答規模和利潤之間的取舍,而是像萬科一樣開始關注一些新興領域。
中海地產半年報提到,當前階段中海會把90%的資源放在住宅開發方面,保證公司未來三到五年快速發展。同時增加持有型業態比例。
中小房企:
“小而美”愿景何去何從?
Wind數據顯示,117家披露中報的上市房企之中,有96家實現了盈利,70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業績增長的企業占了總數的6成。中小房企卻是另一番景色,總資本在100億元以下房企有41家,其中23家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超總數的5成。16家凈利潤虧損,占總數的22.54%。
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在今年半年業績發布會上曾感慨,“曾經只注重品質不看重規模,如今沒有1000億元的銷售評級都上不去”。低評級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融資成本,這也成為眾多房企在今年紛紛推出各自的千億計劃緣由之一。
因虧損嚴重,一些更小規模的房企吹響了撤退的號角,這也是今年以來市場上見到更多并購的原因。正在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的中房股份在2017年中報中稱,“報告期內,公司沒有新增土地儲備和新開工項目,房地產主營業務面臨經營困境。若重組成功,公司主營業務將徹底發生改變。”綠景控股在其2017年中報中則稱,“報告期內,公司繼續有序退出房地產行業及轉型醫療行業。”
曾經的“小而美”生存環境日漸逼仄,更多現實證明選擇規模化道路的房企更易抵御來自市場和政策的風險,在完成自己的積累后,這些行業“巨頭”騰出手來兼收并蓄,并逐漸著手建立自己的“小而美”試驗田。(原標題:誰是2017中報季"利潤王" 千企房企利潤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