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租賃市場再興波瀾。
8月28日,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聯合發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下稱《方案》),根據方案,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佛山、肇慶、成都13個城市將作為首批試點,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主要供給新市民。
兩部委表示,此舉是要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以及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在新政頒布之前,商品房開發必須經過征地環節,不少農村集體土地首先要成為“城鎮國有建設用地”,才能變更土地性質,變更為商業或住宅用途。此次政策實施之后,集體用地將無需再經過“征地”環節,就能直接建設租賃住房。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半公開形式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在珠三角一直存在,對此地方政府也基本采取“不支持”“不鼓勵”“不干預”的態度。雖然是常態,但法律風險一直存在。
如今,新政不僅讓租賃房的建設成本將會極大降低,也讓曾經的“灰色地帶”變得更加明晰。
集體租賃的紫南村樣本
7月中旬,佛山住建發布的《佛山市關于開展全國租賃試點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指出,將通過多種方式保證租賃房的市場供應。其中,在各區開展集體土地建設“只租不售”試點項目亦被作為措施之一寫進去了。在佛山市禪城區西部的全國十佳小康村—紫南村,住房租賃的政策村子里扎根,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
2015年10月,紫南村村民大會通過《紫南村房屋限制出租管理暫行規定》,紫南村轄區內的各自然村房屋將不能對外租借給外來人員居住或使用,外來人員統一集中租住于紫南員工村。
這一條規定,得到九成村民近4400票的支持而通過。
在紫南村黨委委員羅永秋看來,方案能夠落地還是在于村民的集體意愿,“雖然每年損失了一部分租金,但村居里面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因為員工村和周邊配套設施的建立,出租土地帶來的收益能夠抵掉減少的租金收入。”羅永秋告訴記者。
如今,紫南村近6000名“新紫南人”,都已經入住小區式管理的紫南員工村和賢德人才公寓。其中紫南員工村每平方米租金單價只有10元每月,主要面對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者;賢德人才公寓每平方米租金約為20元每月,入住人群以附近陶瓷城上班的白領為主。
據羅永秋介紹,上述兩個地塊均屬于紫南村集體所有,并通過土地出租的方式租給發展商,由發展商負責設計和建設,最終雙方按比例分享租金收入。房屋的租金定價由市場確定,其價格和周邊地區的租金價格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