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國際商業年會于8月30日至9月1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在本次年會上,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王佳茜對中國未來購物中心發展的總體走向做出分析。
王佳茜認為,在近年來電商的高速發展確實擠壓了購物中心在零售市場的占比,但目前來看,購物中心已經挺住了,仍保住了43%的市場份額。
至于購物中心的未來,王佳茜指出,傳統的開大店和一站式的購物中心經營模式將受到挑戰,購物中心的創新要從精細化定位、深度運營和智能化管理三方面入手。
不同城市購物中心發展速度不同,但業態結構卻慢慢趨同
王佳茜介紹,在過去10年,中國的購物中心都是在平穩高速的發展過程當中渡過的。多年來購物中心兩位數的增長已然超過了中國私人消費和零售的增長速度。中國4500家購物中心大部分聚集在一二線城市,占比達60%。北上廣深四個超大城市有超過500個購物中心。與之相對應的是低線城市購物中心仍比較少,在底線城市,購物中心還是新興業態。
電商的高速發展對于購物中心造成沖擊是不爭的事實,但王佳茜指出,購物中心還是扛住了壓力,雖然說份額略有下降,但目前購物中心在中國社會零售市場占比仍能達到43%,將近半壁江山。
與此同時,在各線級之間購物中心的發展有較大的差異。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有略趨飽和的趨勢;但在四線城市一些新進的購物中心,卻在當地起到很好的帶領作用,客流增速非常快。
在購物中心的業態結構上,王佳茜提出,體驗型業態,就是餐飲、服務和娛樂以及非體驗類業態中的家居、家飾類都取得了較好的增長,但近年來非體驗類也業態的服飾、大家電等發展則不盡如人意。
這一趨勢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以及低線城市是在慢慢趨同的,尤其是低線在體驗消費會慢慢呈現出高線城市發展的業態,例如親子行業在過去兩年的增長是爆發式的。
消費者行為越發碎片化,一站式購物不再受歡迎
從顧客的消費行為上,王佳茜提出,雖然消費者的行為還沒有發生質變,但是已經可以捕捉到一些早期的信號:消費者去逛購物中心的頻次是在提升的,每次停留的時間都是下降的。消費者的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同時,消費者發生訂單的次數也在下降,但每次購買的支出客單是上升的。這說明購物中心在密度變大之后,消費者可選的購物中心數量越來越多,他們會把購物中心變成消費常態化的業態,而不是傳統的到購物中心是一站式購物。
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變化也導致了購物中心在過去幾年出現升級、多元化、碎片化的趨勢。
至于這種趨勢對未來幾年對購物中心的運營者、品牌商、地產商有哪些啟示。王佳茜任務,傳統的開大店和一站式的購物中心經營模式在未來會受到挑戰。購物中心要從三個方面去創新:
“一是要把一刀切的購物中心變成更加多元、細分、圍繞人群的細分方式進行精細化定位。二是經營到變成深度運營。三是要從人治變成智能化管理。在購物中心運營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的今天,單純依靠傳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難以駕馭,尤其是大體量的購物中心。”王佳茜說。
在運營上從輕運營變成精細化運營方面,王佳茜總結了六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要把購物中心從傳統的商品銷售變成消費者社交的空間。
二是要讓消費者參與到購物中心的體驗當中去,從購物中心的客戶變成購物中心的體驗創造者。
三是用各種各樣數據化手段,智能化手段,為消費者提供精準服務,個性化體驗。
四是針對消費者年輕人的特點,不斷為消費者打造新奇特的體驗。
五是購物中心依然要在零售行業當中扮演引領作用,要引領的是新的消費趨勢、新的品牌和新的體驗。要把新的消費方式傳導給消費者,寓教于樂。(原標題:一線城市購物中心數量飽和 一站式購物不再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