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劑政策猛藥下去,效果已經顯現。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最新一期北京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6、7兩個月里北京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全部停漲,多數戶型還出現連續降價的情形。這已經是北京房價連續第二個月止漲,6月份北京曾出現所有戶型的新房、二手房價格較5月份全面回落的情形,而7月份除中戶型新房價格較上月持平,其他也全部下滑。
去年的領頭羊深圳情形也相似,深圳市規土委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深圳新房住宅每平方米成交均價為54446元,環比6月每平米下降46元,總成交2023套,環比下跌31.4%。自去年10月至今,深圳房價已連續10個月下降,每平方米累計下跌7154元。
市場上買賣雙方的觀望情緒依然濃厚,但房小金想提醒的是,準備首次購房的“首套剛需”們快醒醒吧,趕緊抓住機會,準備上車吧!你一定要明白,這樣的機會并不常有。
二、近年來房價飆漲,中間因政策調控也出現過幾次成交低迷甚至價格下跌的機會,但無一例外,最終都以房價的絕對上漲告終。
上一輪房市低迷大概在2014年,房小金的一位朋友剛好趕在那一輪上車。情形跟今年何其相似,只要流露些許購房意愿,馬上幾撥房產中介圍上來,和房主坐在談判桌上,砍價底氣十足。最終,在那年的國慶節,朋友拿下西北四環某小區的一套60平米小兩居,單價5.3萬,比自己早買一年的同戶型同面積的對門鄰居,少花60萬,可謂真正的抄了底。如今3年過去,雖然房市再次陷入低迷,自己小區房屋單價也已掉了每平米一萬元,可單價依舊堅挺在10萬上方。一度貌似被套的鄰居,房子市值也增長了百分之七八十。
宏觀的數據也并不難找,今年7月北京二手房價格比6月份全線下跌,整體跌幅為0.8%,但相比去年7月份,上個月北京二手住宅價格整體上漲13.1%,大、中、小戶型依次上漲了13.3%、12.6%、13.6%。
也就是說,房價是呈波浪形上漲的,而最終還是上漲的,沒有意外。
炒房致富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對于那些首套剛需來說,不一定是明天,也不一定是下個月,但一定要在這一輪,盡早出手。
也許有部分“首套剛需”仍堅持觀望的理由很充足:這次跟之前不同,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住房問題。
房小金不否認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意愿和方向,可作為“首套剛需”的你,則必須仔細分析所謂政府解決問題的時效、能力以及政策解決個體問題的幾率。
三、當下最振奮人心的概念便是“共有產權房”,那么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政策的威力有多大。
事實上,“共有產權房”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以北京為例,2013年底時,北京推出了自住型商品房,北京的自住型商品房出售時上交30%增值收益,帶有一部分“共有產權”的屬性,京版的共有產權模式是從“自住型商品房”的本源迭代而來,自住型商品房可以看做共有產權房的1.0版本。先看看這個1.0版本發展的如何?
先從數量看,截至2017年6月,北京市累計實現自住型商品房供地7.55萬套,已銷售6.04萬套。自住型商品房從2013年開始推行,也就是說,4年實際供應6萬套,每年約1.5萬套。而僅2016年全年,北京市商品住宅共成交114752套,對于整個需求市場來說,只能說杯~水~車~薪。
更不要說,共有產權房對于購買資格、轉讓限制比自住型商品房更趨嚴格,而且,還首次提出將不少于30%的房源分配給“新北京人”,即符合北京限購條件的外地戶籍人士。也就是說,作為“首套剛需”,你有兩個可能,或者沒資格成為購房分母,或者成為分母變大可能性變小的其中一員。
除此之外,幾年來北京的自住型商品房屢屢被吐槽,例如戶型不合理,地段偏遠,以及與同小區商品房差別對待等諸多問題。一些小區由于房價不同物業費不同將自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進行了隔離,只是形式不一樣,有的用實體圍墻,有的是柵欄,有的用綠植。
也就是說,購買這類政策房,不僅可能面臨硬件問題,還可能面臨文化、心理等軟性問題。
你覺得,靠共有產權房來解決你“首套剛需”的問題,可能性有多大呢?想必大家應該有個大概概念了。
四、更值得注意的是,跌跌不休的房市,正在悄悄產生變化。
以深圳為例,Q房網數據研究中心監控顯示,2017.8.14-2017.8.20這一周,深圳全市新房住宅共成交432套,環比下跌10.56%;成交均價54160元/㎡,環比上漲0.31%。總體來說,新房住宅量跌價漲。這一周,深圳全市二手住宅共成交1332套,環比上漲15.13%。
簡單來說,這輪跌得最兇的、最有代表性的深圳形勢已經在悄悄變化,新房量跌價漲,二手房成交量也已經開始在漲,價格的下跌,開始吸引部分購房人入場。
“首套剛需”們啊,你可長點心吧!
推薦閱讀>>>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