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2日電(袁雅錦)隨著城鎮化發展與B2C電商的快速拉動,物流地產的需求日漸旺盛,房企紛紛將之視作下一個戰場。
綠地參股東航物流混改試點,萬科收購物流霸主普洛斯,平安作為第二大股東支持碧桂園購買中集產城25%股份,榮盛宣布牽手菜鳥網絡……之所以受到資本追逐和房企爭搶,物流地產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發展機遇。
物流地產遇風口
電商的高速成長與壯大這一顯性經濟趨勢,將物流地產帶到了一個新風口。
世邦魏理仕3月發布《2017年亞太區投資者意向調查》顯示,2017年61%的中國投資者考慮直接投資物業以獲得更高回報(2016年為49%)。從投資業態上來看,亞洲投資者對寫字樓投資意愿繼續上升,以35%的占比維持占據最受中國投資者歡迎的板塊,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物流地產在今年占比20%,受到了投資者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多的青睞。
物流地產的規模究竟多大?
據戴德梁行發布的《物流:縱向整合的時代來臨》報告稱,過去10年間中國物流地產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整體市場規模從2005年的不足人民幣3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超過100億元。然而強勁的市場需求之下,是巨大的供應缺口。預計至2020年,電子商務、消費品、物流服務和工業對高標準倉庫的需求將達到1.4億至2.1億平方米,而屆時供應量或只有5600萬至6600萬平方米,供應缺口超過1億平方米。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物流地產市場將維持供不應求的態勢,這為擁有資金實力與土儲后盾而追求多元化業務布局的房企創造了一片新藍海。
戴德梁行高級董事、華東區產業地產部主管單宇迪認為,開發商可通過股權合作、戰略投資的方式整合運營商,尋求更多的需求、土地、品牌等資源;而運營商則主要通過新設公司、輕重分離、股權收購等形式整合開發商,主要獲取的是倉儲資源、資產結構優化以及收益結構優化。兩者整合后,物流開發商向運營商提供物業載體,而運營商則向開發商提供承租保證和資源獲取,各取所需。
房企爭相布局
物流地產包括物流園區、物流倉庫、配送中心、分撥中心等,相比地產開發具有土地價格較低、政策支持多優勢,就其回報而言,同時擁有土地增值、租金回報、服務費用等未來收益空間,因而成為房企爭相布局的戰場。
6月19日,作為與東航合作多年的財務投資者,綠地聯同聯想、普洛斯、德邦參與了東航物流混改;7月中旬,萬科宣布出資169億元參與收購國內最大的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補充其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緊隨其后,平安作為第二大股東支持碧桂園收購中集產城25%股份,積極搶灘物流市場份額;8月18日,榮盛發展牽手菜鳥網絡,雙方將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網絡金融為核心,打造智慧物流科技園區。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項目屬于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重資產運營,至少需要3-5年的培育期,去規劃與運營物業產業鏈的生態,這將占用開發商較大的精力與資金,對后者實力是個深度考驗。
“當前國內許多物流園區處于閑置狀態,是因為簡單粗放的開發建設,更多的是一種簡單的倉儲功能用地,土地利用是建立在地價便宜的基礎上。這也說明當前對于物流地產的開發和產業發展等其實并沒有真正抓起來,后續需要開發商、運營商在專業度方面發力,尤其需考慮產業聚集以及和電商資源進行整合等。”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記者表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