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去地產化?有人說是多元化,也有人說是輕資產等等。其實,過去幾年,去地產化不時被提及,經濟結構的去地產化、房企的多元化,甚至一些房企去掉名字中的“房”字,都被貼上“去地產化”的標簽。
盡管市場對此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房企以往簡單買地、建房、銷售的傳統開發模式,已不再被市場認可和推崇。在“2017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專家學者、業界大佬就去地產化、多元化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為什么要去地產化?”
“什么叫地產化?什么叫去地產化?為什么要去地產化和怎樣去地產化?”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反問,“我對去地產化浪潮不是很贊成。”針對去地產化,朱中一態度鮮明。
在恒隆集團、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看來,土地、資金、人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要素,去地產化的說法有些莫名其妙。“房地產可以賺錢,為什么要去地產化?”
誠然,房地產可以賺錢,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房企的盈利能力在逐年走低。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5年間,滬深上市房企毛利率從36.2%一路下滑到31.3%,而凈利潤率從13.6%一路下滑到9.2%。基于此,一些房企提出了去地產化。
在此次論壇上,大咖們普遍認為,去地產化并不是退出房地產,而是房企要適應行業的新形勢,改變過去傳統的思維方式、開發模式。
房企的多元化、輕資產突圍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強者恒強、弱者漸弱”的二八法則更加凸顯。是選擇小而美,還是大而強?大多數房企認為,只有通過做大規模才能實現突圍。而對房企而言,土地是其發展的根本。但隨著熱點城市“限房價、競地價、競自持、競方案”等拿地規則的變化,房企拿地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難。基于此,一些房企試圖通過多元化、輕資產轉型,試圖突破規模或盈利瓶頸。
在房地產利潤率逐年下滑以及調控趨嚴的大背景下,多元化、輕資產增加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機會,也規避了單一產業帶來的行業和經營風險。但多元化、輕資產能真正幫助房企成功突圍嗎?
“多元化是一個偽概念,世界上無論哪個行業,沒有一個多元化做得好的,多元化做著做著都把自己做沒了。”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她并不看好房地產的多元化布局,并認為未來的開發商真正的出路是升級換代,從建筑商變成服務商,從制造業走向服務業。
陳啟宗則認為,搞多元化就是飛蛾撲火,從歷史經驗看,海外沒有幾家多元化的房地產企業是成功的,一些多元化房地產企業,很多在后來的發展中都走上了專業化,被分拆賣掉。此外,他還認為,提輕資產一定是你沒錢,歷史經驗也證明,輕資產不一定比重資產賺的錢多。
盡管多元化、輕資產面臨各種質疑,但房企們仍然在轉型升級的路上前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