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今年7月多數房企銷售額環比下滑,樓市冷淡卻難阻房企拿地熱情,特別是通過收并購方式獲取土地意愿增強。CRIC研究最新數據顯示,在調控持續收緊的背景下,排名前30的房企,前7月拿地規模已完成去年全年的七成,其中有四分之一新增土地面積是依靠收并購取得,占比較去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1-7月,新增土地價值TOP30房企中,碧桂園、恒大、萬科分別以1859.7億元、1281.9億元、1118.6億元位居前三,龍湖、融創分別以842.8億元和837.3億元位列第四和第五。
而在新增土地建面TOP30房企中,融創則以6843.9萬平方米位居榜首,恒大、碧桂園分別以6615.6萬平方米和5483.7萬平方米位居第二和第三;萬科、保利分別以2180.1萬平方米和1415.1萬平方米位居第四和第五。
1-7月,不管是新增土地價值TOP30,還是新增土地建面TOP30,其截止7月底的新增土地規模均已完成去年全年的70%。
1-7月拿地面積榜上,30強房企新增土地建面達34978萬平方米,其中,通過收并購方式取得的土地建面占到25% ,較去年提升了近15個百分點。同時,新增土地價值榜上,30強房企通過收并購獲得土地價值占總量10%,而若加上萬科551億所收購的廣信資產包,則與去年的收并購比值基本持平。
克爾瑞研究中心指出,今年土地公開市場仍然高燒不退,為控制成本和風險,房企通過收并購方式來獲取土儲的意愿增強。1-7月,房企通過收并購獲得的土地價值占比保持平穩,而收并購所得土地的建面占比卻大幅提升,證明收并購方式獲取的土地性價比越來越高,其在房企拿地方式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從企業的收并購表現來看,融創表現突出,其收并購所取得土地建筑面積占比達到97%,較30強平均水平(25%)高出83個百分點,其中,7月與萬達的收購合作一次性取得5897萬平方米的優質土儲,而其7月的總平均收購成本僅在1061元/平方米上下,80%以上收購土地位于合肥、重慶、濟南等熱點二線城市。
中國指數研究院也認為,今年上半年政策收緊,房企融資成本上升,融資渠道急速收窄,流動性收緊,龍頭房企紛紛看好收并購這一新的增長點,收并購金額不斷增加。隨著地價攀升,招拍掛拿地金額及資金來源收緊,收并購在企業拿地占比中也越來越多,融創收并購拿地金額占比超2/3,龍湖也接近40%。同時,收并購不再是龍頭企業專享福利,一些大中型企業也參與其中,新城、泰禾、藍光等收并購成績顯著,泰禾上半年共有9宗收并購地塊入賬。
中國指數研究院表示,下半年,房企拿地還應慎重,應密切關注相關政策變化導向,審慎合理評估計劃購買項目,謹防盲目拿地,造成因持有大量自持項目而導致的回款緩慢。(原標題:林采宜:中國樓市拐點來了 房地產告別暴漲時代)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