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房產消息 “租購同權”深處輿論風暴眼。
7月26日,住建部有關負責人提出,將通過立法明確租賃當事人權利義務,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買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過去一周里,廣州(樓盤)出臺“租住同權”政策,隨后住房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廣州、深圳(樓盤)、南京(樓盤)、杭州(樓盤)、廈門(樓盤)、武漢(樓盤)、成都、沈陽、合肥(樓盤)、鄭州(樓盤)、佛山(樓盤)、肇慶(樓盤)12個城市成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城市。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租購同權”符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的“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的調控基調,是眾望所歸。不過,要實現真正的購租同權,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和執行細則出臺。
政策釋放:購租并舉到購租同權
近年來,隨著熱點城市房價的不斷上漲,居民首次購房年齡逐漸推遲。以北京(樓盤)為例,首次購房平均年齡從2010年的30歲推遲至2016年的34歲,受制于高企的房價,租房需求呈現大幅增加趨勢。
同時,2.45億的流動人口中,選擇租房居住的比例高達72%,尤其在住房需求較為緊迫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的人口。
一些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中,住房租賃需求旺盛,城鎮居民家庭租房比例高。但租賃房源總量不足,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不夠成熟,制約著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據統計,我國規模化住房租賃市場份額只占2%左右,相較于發達國家成熟市場20%-30%的比例,差距甚遠。
伴隨著人口集聚帶來的大城市效應,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廣州印發《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除了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以外,廣州還將劃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賃住房優先滿足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公積金繳存人,并明確允許商改住。
7月24日,同為試點城市的武漢發布的《武漢市關于開展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及,允許通過規劃論證將賓館、酒店、寫字樓等商業用房改建為租賃住房,其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積率不變,土地用途調整為居住用地,調整后不再補交土地出讓金,經改建的租賃住房不得分割產權出售。
與此同時,根據北上廣深等城市近期公布的供地計劃,熱點城市正在加速供地節奏,調整供地結構,全面向保障性住房轉變及配建租賃住房和企業自持租賃常態化也成為此輪樓市管控的關鍵。
按照已公布的供地計劃,“十三五”期間,上海(樓盤)計劃新增供應的170萬套住房中,租賃住房占比達到60%;未來5年北京新增的150萬套住房中,租賃住房50萬套;深圳未來5年計劃供應65萬套住房中,保障性住房達35萬套。
7月24日,上海兩宗用途均為“租賃住房”的地塊正式出讓,引發關注。最終,兩宗地塊均由國企以超低底價成交,張江地塊和嘉定新城地塊樓面均價分別為5569元和5950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距離嘉定新城地塊不到700米的一宗土地成交樓面價高達3.76萬元。
對此,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在剛剛結束的博鰲(樓盤)房地產論壇上表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租賃市場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城市的活力,租賃發展將是未來城市的希望所在,從2016政策明確提出規范發展租賃市場,全國響應“購租并舉”,到近期的“租購同權”,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變化,這個變化反映了新的房地產階段已經到來。”
防房價畸形變租價畸形
在業內人士看來,“房住不炒”的障礙之一是租購不同權。搭建“租購同權”的平臺,使得房東和租客處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和享有同樣的權利,有利于使租房切實成為實現“住有所居”的途。
不過,偉業我愛我家(博客,微博)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任何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落實“租購并舉”戰略的措施都應當以保證租金價格的穩定、保障人們的居住權益為前提。實現這一點,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和執行細則出臺。
在胡景暉看來,類似學區房被熱炒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房子少,而在于教育資源稀缺。“租購同權”賦予了租房同等的入學權利,但并沒有改變教育資源的稀缺性。類似學區房這種情況的隱憂就是學區房的價格畸形或許會轉移成為租金價格的畸形。
原華遠地產(600743,股吧)董事長任志強表示,許多城市在談住房租賃問題,但如果沒有社會化住房租賃,高地價、凈地價而形成的租賃市場一定是高租金的。
“德國允許私人買房,但有政策支持讓你把房子交給住房合租社用于出租的時候是免稅的,所以它會有較高的收益。如果中國不允許社會化的方式用個人購買住房的方式變成租賃性產品,那么這個租賃市場還是有一定困難。”任志強說。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出,真正的“租購同權”應是租金價格穩定下的同權,應是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等平衡分布下的同權。在規定“租購同權”的時候,配套政策也應及時跟上,保證租金價格穩定合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